《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06读后感

欢迎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在现代社会,社会是由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如果漠视个体人的基本权利,那么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个体人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窗边的小豆豆》就是一个用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来指导 教育工作的典型例子,其中小林校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巴学园的缔造者,他的教学教育风格充满着高度的人文关怀,洋溢着对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无限的关爱,使小豆豆和她的伙伴能健康茁壮成长。小林校长关爱学生,十分尊重学生, 并且平等对待学生,以宽容的胸怀去包容孩子们的错误。他的教育理念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同样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为富有个性的人。”于是,在巴学园里,他推行了这些与众不同的.人本教育理念。他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关爱着巴学园的孩子们。无论是身体健全的孩子如小豆豆,还是身体上有些缺陷的特殊弱势群体,他都施以平等的尊重和关怀。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小林先生教育的宗旨。他让所有孩子们自由选择座位、自由选择上课的顺序, 让孩子们享受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他对孩子们一视同仁,帮助身体残疾的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收益匪浅,铭记终生;他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倾尽个人财产创办学校;他让孩子们回归自然,让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在野炊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散步和出游更让孩子们终生难忘,还有小林先生的那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决定了小豆豆的发展的未来,使她建立了自信心。因此 她不但不讨厌上学反而期盼着到学校里来,因为这里是他们的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得到了最大的尊重!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我深刻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对现代教育观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让我真正的懂得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充分了解每个孩子(包括各个方面),才能够很好的进行因材施教以及个别化教育与训练,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平时,因为工作的忙碌会缺少对孩子的了解,生活中的烦锁也会减少我们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缺乏很好地理解。看了《窗边的小豆豆》写的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使我深深地感悟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小林校长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去发挥孩子们的特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天性发展,根据孩子的状况、心情安排学习内容,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鼓励性语言贯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他们迈向成功 提供更大的空间。

常言说得好:“优秀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鼓励性语言 对一个孩子说会增加他们的信心,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孩子眼前的迷雾,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他们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时的欢乐。 “以人为本”不在于说教,而表现为尊重人、尊重他人个性的内心感受和具体行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地成长起来。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运动会”的内容更是令我感动。校长先生亲自设计了比赛项目,“找妈妈比赛”就是需要家长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样,大人们就没有时间聊天或吃东西了,从头到尾一直和孩子兴奋的参与着。最令人意外的是,全校个子最矮(再也长不高)、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却拿了好几个项目的第一名,他“有些骄傲的抽动着鼻子,满怀着激动和喜悦,每一项都是一等奖,领了一次又一次。”是的',“钻鲤鱼比赛”和“跑台阶接力赛”对于身材矮小的高桥君来说,优势再明显不过了。当看到高桥君夺冠时的自信,相信校长先生一定站在某个角落里,嘴角荡开一抹聪慧、欣慰的笑容。

巴学园里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让人感动到想流泪。为博爱的校长先生,也为可爱的孩子们。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但至少我们要有一颗理解孩子并不断学习的心。校长先生说:“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的多。”诚如斯言。

现在,我对待女儿有时也会象校长先生要求的那样,“请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因为弄脏了也没关系”,想玩泥巴?想擦滑梯?想爬树?oK,只要在安全范围内,统统没问题。试着了解孩子的天性,并且愿意聆听并走进他们的内心,也许做个好父母并不难。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在他创办的巴学园,他为每个健康或不健康的孩子创造了一份同等的尊重;他尊重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个性;他将自信勇敢深置孩子们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他心中的天使,正如他所说:“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当巴学园后来被毁掉时,小林校长并没有灰心,他仍然充满热情地说:“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可见,小林校长对教育的热爱比熊熊燃烧的大火还要炽热。

看看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联想到平常我的教育方法,不禁有点惭愧。虽然有些时候也想做到不简单的斥责,以激励为主,但往往因为很多事情影响,也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换位思考一下,这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孩子的.。我想,以后我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她的意见,并加以引导,多说鼓励和赞扬的话,蹲下来和孩子做好朋友,两人一块进步,共同成长。

当然,孩子的成长发展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应该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家校联合,多沟通多交流,共同营造一个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孩子现在的素质决定着以后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携手一起努力吧!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读完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小豆豆的新学校,巴学园以及小林校长。

举个例子:小豆豆从小就有个怪毛病,上厕所解完手后常常要低头往下看看。由于有这么个毛病,上小学以前就有好几次把麦秆编的或是镶有白花边的帽子掉进了厕所里。

当时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冲洗式厕所,下面是一个水槽,粪便都是从里面掏出来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帽子就浮在粪便上,没人再去管它了。因此,妈妈平时一再嘱咐小豆豆:“解完手不要往下看!”

尽管这样,今天上课前去厕所时,一不注意又往下看了。就在那一瞬间,也不知是没拿好还是别的缘故,那只心爱的钱包“扑通”一声掉进了茅坑,小豆豆“啊”地惊叫了一声,下面漆黑一团,根本就看不到钱包的影子。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小豆豆“上厕所时绝不再往下看了”。而且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

小豆豆遵照校长的要求,把小山铲平,把粪便全部送回了原处。往外掏的时候那么费劲,而往下送的时候却快多了。接下来又把渗进水的地面用勺子刮了刮,把那点土也倒进粪坑里去了。把地面弄平,把水泥盖照原样盖好,勺子也送回了原来的库房。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5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三遍读小豆豆了。记得是小学六年级,学校要求每个同学读一本课外书,那时也算机缘巧合纯粹是被小豆豆的书名吸引了,三三两两的读完了他。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和感想,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第二次就是上高中那会儿,逛图书馆又不经意发现了这本书,于是再次执手。天真无邪,“不守规矩”的小豆豆,温馨欢乐的巴乐园,慈祥善良的小林先生。都让我勾起对童年的怀恋,以及对“学习”这件事的思考。

昨天又第三遍回味了小豆豆,不能说是回味,确切的更像是回忆。小豆豆的童年也是我们童年的缩影,会闯祸,会不守纪律,会让家长老师操心。那些画面,本已慢慢在记忆长河中褪色,而小豆豆又将他重新唤起。

值得深思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是年轻的,天真的,无所顾忌的.,那对她的教育难道应该用一套套的社会规定去约束吗?我们现在的孩子,更多的,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上课必须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盯着黑板,不能开小差,课后还布置一堆堆对小孩来说为数不少的作业。甚至是学前教育都是如此,号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教育”。可这难道不正把孩子最现鲜活的创造力扼杀在了摇篮里。

这个年纪的小孩,本就是活泼好动,充满想象好奇,一味的用各种规定去约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无益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