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1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上课后,我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围绕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出自己的感受。在交流学生的感受时,我又对学生的读进行了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度和高度,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学生观察之后,大开眼界,赞叹我们有这么了不起的图画,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为里面的内容而惊叹。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段落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了一下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总的来说,学生在本节课上收获还比较大,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把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
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2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执照语文教学的常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但我却“扶着”教学了。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看到,听到的理成顺序写成一篇习作。我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让学生理解或者感悟祖国传统文化,这不是重点。我认为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欣赏祖国文化与文字的精美表现地方文化或祖国文化的历史。“鉴于此种见解,我在本课的教学上,打破了常规,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边学课文,边模拟文章的写法。
本课共5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三个意义段,语言简洁,生动,画面内容描写十分传神,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是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住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为了渗透“总分”结构式的写作方法,“方法仿写”在本课是最佳的.阅读与写作的范例。在这知识点上,我出示了句段。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溜达。点拨: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这是一组批比句,一连用了五个”有的“突出了街上行人形态各异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内容集中,节奏感强,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这个环节,是我在本课中要重点落实的知识环节。
课前我浏览了教材,有埋伏性的安排了学生去年菜市场,服装店,夜间广场。可选择一个点,也可以连续选择。要求学生用排比句把市场繁忙热闹的样子写下来。学生完成不错的,有的孩子在一段话中能连续用上5个以上的四字词语。如、熙熙攘攘、喜气洋洋、来来往往、琳琅满目……
进一步渗透“阅读与写作同步”,这得让学生弄明白,文中各个环节的精彩描绘都是画面内容,这就是文中蕴含的“阅读中感悟写法”。说准确点,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描绘,再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百姓生活情景。怎样描写静物呢?针对我班学生作文情况,要写一种静物,每个学生都会,但选材是很重要的。假如、本文不是写的《清明上河图》选取一幅普通的画,作者能像本文中的文字那么栩栩如生吗?这就是引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写作中,要选材,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值得珍惜、留念这样的材料才有可能在文字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3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学生对这幅画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这幅画的图片及有关的资料,增加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课文读熟的基础上,学生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这篇课文讲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看来学生很会从中读出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真正了解古画的`内容。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清明上河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让学生交流,学生很快能找出古话的内容,我相机教给学生抓住中心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下来,我再让学生带着欣赏赞叹的语气练习朗读,并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读,如:我和学生合作读:我读 “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学生接读书上的内容,接下来再男女生对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自然对课文中描述的古画的内容也就熟悉了,紧接着,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它不仅让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在三年级小组学的组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摸索,使孩子们在小组学的意识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我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都能有所感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4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感觉提纲挈领,上得轻松生动。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谈谈最关注的词语中最关键的字,大家自然把焦点聚集在“名扬中外”的“扬”上,紧接着,我让大家据课题质疑,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如:(1)读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选择感兴趣的人物多读读,并从画面上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再让学生理解该处省略号的用法,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说一说。(2)读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3)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画面,编情景故事,体会画的“传神”。
二、读中欣赏古画和文本。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段练习朗读,借机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并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让学生读完书上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想象,学生兴趣浓厚,想象得丰富。
三、了解古画价值,突出主体。
从清明上河图的保存开始,讲到画中的人,再讲到画中的'闹市。引领学生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最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在本课的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够,教学没能面对全体学生,对优秀生关注的比较多;语文教学重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本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还不够到位,读的比较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课堂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正,认真钻研教材,争取让今后每一节课更加扎实、有效。
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5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
在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设计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画内容。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这一教学环节比较好。
接着,我提了几个有关古画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找找这几个问题都在课文的哪一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从而轻松而自然地学习了第一段。
然后,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二、三、四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了解古画内容,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
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在学习第四段时,我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效果没有想象的完美,而且占用的时间较多,我想将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趣味是不是更好?!
二是了解古画的价值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生学习《清明上河图》,这次教学,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堂课上我觉得不足的是像一幅气势这么宏大的画,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