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课文,是继《为人民服务》后的第二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本文结构清晰,论证观点的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向学生提出几个小问题:你都知道哪些科学家?你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说出你敬佩的理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引出课题,并且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是如何找到论点?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尝试着找到本课的论点,对课文进行感知梳理。

深入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设计了表格,再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表格,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抓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等重点词品悟其中的科学精神。

拓展延伸时是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列举了许多科学家通过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经过锲而不舍、追根求源,最后把一个个“?”拉直变成“!”,最终获取真理的事例,这一过程的交流使学生完善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了更多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同时,在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模式仿写一段话的小练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讲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第一课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听了各位校长的评课和温校长的指点,静下心来,我才发现,其实,里面的很多问题,我都没有注意到,不禁有些汗颜了!为自己刚才的得意忘形感到惭愧。

这是一节原汁原味的普通课,我没有加入任何的装饰,没有排练,也没有故意做作,平时怎么上,现在还是怎么上。我有些喜欢上这种模式,可以真正的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真的,就像高校长说的,我很轻松。从实施四读三环教学法以来,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模式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约束老师退出课堂的主宰,我其实本来很喜欢讲,而且经常会讲的深,但现在的我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这都源于四读三环教学模式的约束。

反思自己的本节教学,我也找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要努力解决彻底。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那真的就是问题了。就像本节课中的生字“华”,如果我能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拼音,并让学生读几遍,也许就不会出现再次读错的问题;还有“lǐngyù”和“línyù”的区别、“司空见惯”和“司空见贯”的区别,都没有加以强调,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再次出错。

2、心里有些紧张,为了把本节课的各个环节展示充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另外,在听学生读文的.时候,还不够认真,有些地方听的不够仔细。对于第一组的朗读设计,尤其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一句的设计,读出了气势,但我没有明确的给予肯定。也包括“金话筒”的获得者张明珠的朗读,我也没有过分的强调。一个原因是为了时间,另一个原因是平时已经养成习惯,每节课都要评奖,学生对于朗读的声音、语调和节奏已不再单一评价,而是听整体效果。另外,本篇课文属于议论文,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感情的运用。所以本节课上,我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3、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我疏忽了一点,那就是要多表扬,少批评。以后我努力让学生多找一下别人的优点,少一些互相挑刺。在评奖的时候,也应该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评价措施的参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

4、备课时要认真,仔细,不能敷衍。整节课看似轻松,其实心里也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解决生词的时候,我不能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词语。像本节课中的“花圃”,我认为它和“花池”“花坛”有一定的区别,但却说不出来。还有就是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如“石蕊地衣”“酸碱试纸”等,没有认真的查阅资料,没有好好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轻松,备课还要努力下功夫,预设一定要到位。

5、对四读教学法的理解,我认为不仅仅应该是模式化的按部就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设计小组读文的目的最开始是因为有的学生喜欢展示读,而有的学生总是在里面浑水摸鱼,为了调动全体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一个环节,没有想到,居然在我的班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流程,很多孩子都喜欢,所以我也就坚持了下来。再后来,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我又设置了“最佳朗读团队”和“金话筒奖”,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已经基本形成了我自己的“四读”模式。上课的时候,一切都好像成了自然,学生知道自己该干嘛,所以我也越来越轻松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古代名人故事,引入新课,理解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诞”字的书写复习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第二步,初读感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大意。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习重点句“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

为了说明观点,作者举了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从这些科学发展史上确凿的事例,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列举了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还举出了课文《邮票齿孔的故事》……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