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进步转变
学习的作用补充不敷
学习的要领态度积聚对峙埋头
细致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夸大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讲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造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力的摇篮.
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底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行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
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说明文顺序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再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因为给课文分段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段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最后要明确,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所以是逻辑顺序。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样是小组之间交流,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并作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并给出答案,作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准确”二字。再让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并指导和给予建议。及时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中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欢乐感和学习的愉悦感,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达到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说明方法。本文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还不必向学生过多的讲解说明方法,只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使他们有所认识就行。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活动设计一、写作活动设计。
1、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教师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关建筑物的故事、对建筑物的感情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准确、简明。
2、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二、实践活动设计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教师提示:对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教师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筑物的图片和资料,或者在课件网页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查阅。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的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四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并能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段进行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一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祝福》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本篇课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通过文章中心人物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统治者腐朽黑暗的统治和对祥林嫂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压迫。
二、说学情
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使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由具象思维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懂得了写作背景对文章具有很大的影响。本篇文章为小说,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尤为重要,我将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和圈点勾画等方法,能够准确概括祥林嫂的形象,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3.体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和吃人的本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体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
五、说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外,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由课内至课外的延伸学习,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座桥梁,连通起学生和课文,在这一环节,应该做到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我会运用谈话法进行导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学习过的或者积累的文章中,有哪些妇女形象深入你心呢?(蒙冤而死的窦娥、刻苦勤奋的居里夫人、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文学中的妇女好像一直都在讲述着悲伤的故事,今天让我们通过鲁迅先生的《祝福》再去深入了解另一位妇女,听一听她的故事……
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环节是学生正式进入文本的第一步,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和情感,无论是文章题材还是学习重点都会了解得更加准确。
首先,播放音频,注意文章中“寒暄”“炮烙”“门槛”等词语的读音,尝试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情感、起伏。)
其次,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尝试概括文章讲了几件事情。
由写“祝福”景象和鲁四爷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被卖改嫁为小说的发展,再到鲁镇为高潮,寞然死去为结局,再谈祝福景象以及我的感受是小说的结尾。
学生在这里理顺了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同时,也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需要达成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提问:文章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运用了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子,蓝夹袄,月白背心;
再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失去血色,头上依然扎着白头绳,乌裙子,蓝夹袄,月白背心;
死前相遇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头发全白,
语言描写:写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祥林嫂是痛苦自责的)、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与“我”的对话(祥林嫂的希望彻底破灭)。
细节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将祥林嫂的境遇进行无限放大,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是悲惨的不如意的、一无所有的。
在了解了手法之后,我会带着学生继续回归原文,进行如下操作: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朴实、温顺的人。从初到鲁四爷家里,认真勤恳干活获得鲁四爷一家好评可以看出来。
再到鲁镇时,祥林嫂变成了一个深受摧残、极度悲伤到后来麻木,濒于死亡。从她再到鲁镇时两颊失去血色、头发全白。两眼失神能够看出以及捐门槛后却不能参与祭祀的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地站着可以看出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3.你如何评价祥林嫂这个人?
明确:祥林嫂是被压榨、被剥削、被摧残的典型勤俭持家、丈夫去世;外出务工,被婆婆拿走钱财;因为自己改嫁,死夫失孩被嫌弃;
她懂得反抗,但是反抗得不彻底丈夫死后,她逃出来,这是对自我尊严的保护;改嫁时的不屈从是对被安排命运的反抗;倾尽所有,捐门槛,是想洗刷自己的“污秽”;但逃离和二婚的头破血流只是为了“从一而终”;捐门槛证明了其对封建低下了头。
4.(小组讨论)学生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进行“造成祥林嫂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
明确:鲁四爷是他一直对祥林嫂的冷漠、鄙夷的态度,尤其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他不让祥林嫂参与到任何祭祖活动中,彻底断送了祥林嫂的希望。
柳妈作为和祥林嫂差不多的阶层,却也对祥林嫂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同是下层人民却对祥林嫂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伤疤的揭露,加重了祥林嫂的恐惧和对传统礼教和宗教神权的畏惧。
“我“我作为祥林嫂眼中的知识分子,却没能为祥林嫂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选择了逃避,没能给祥林嫂帮助。
社会悲剧当时的人们无论是社会底层或是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礼教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无太强烈意识的,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迷茫无助,在劳动人民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给予帮助,造成了自身和劳动人民的痛苦;劳动人民受自身各方面的限制,无法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竭力在维护封建礼教的传统,任由她毒害人民,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三维目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成,只有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为:
《祝福》这篇文章虽题为《祝福》,但是却是一个悲剧,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用意呢?文章以《祝福》为题,却写尽了祥林嫂的悲惨,是为了以富人的“富”来反衬穷人的苦楚和凄凉,能够揭示在传统礼教中,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对标题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祥林嫂这个悲剧典型。
(五)小结作业
总结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会帮助学生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全面复习。我将进行如下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在旧社会所受到的摧残,体会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和伤害,意识到了它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是悲剧的代表,老师希望大家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年代,能够不断强大自身,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祖国一直保持在先进的队伍中。
2.作业:搜索其他作者关于本篇课文的评析,下节课我们共同分享。
课上的积极学习,课后的认真复习和拓展学习都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该力求突出教学重点,反应教学难点,我进行如下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师说》是古文运动发起人韩愈的一篇代表作,讽刺耻学于师的不正之风,全文论点清晰,论证有力,触类旁通,值得寻味。选编本文一方面学习作者的行文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思想内涵,体会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了解文章大意与作者观点并非难事;但是学习本文要结合当时社会风气,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故此处为难点之一;另一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论证妙处。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意,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
2.通过朗读法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培养谦虚好学的学习风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观点思想,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言外语境学习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名句的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谈自由体会;并说说现在的从师观是怎样的。从古文出发,落脚点在今天的从师观,便于与延伸部分引出的本文背景形成呼应。
(二)整体感知
古文的学习需要依靠一遍遍的朗读,故在此环节我设置了递进的朗读。
1.根据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
2.播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画出间隔及重音。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节奏及情感。
4.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
这个环节不涉及过多的文本分析,重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重在锻炼学生的语感,重在运用朗读法,达到以读促悟的学习效果。
(三)深入研读
本篇古文议论性强,可遵循议论文学习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文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其次,引出作者推崇的从师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再次,通过教师在PPT出示表头学生填表的方法,完成对文章主体段落的分析,此处操作源于作者鲜明的几组对比,语气逐层深入的特点。询问学生,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是如何做的?
从这个列表中,学生可以直观的学习,对比论证,作者语气变化和作者语言特点。
最后,引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孔子的从师经历和从师观。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在教学中处处的分析都应从原文出发,一遍一遍地朗读短句,而非翻译成今天的语言讲解,一方面是文本不难,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语感。
至此,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授完毕。
(四)拓展延伸
本着知人论世的方法,此处引导学生分享韩愈作此文对当时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我将再次让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课后安排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为,韩愈的选择。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挖文本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