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东亚教案

欢迎阅读高二区域地理东亚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区域地理东亚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东亚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理解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区域差异。

分析东亚地理环境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读课本,识记东亚及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理解自然条件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日本经济特点及其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亚自然地理特征;东亚季风气候特点和成因;日本发达的经济及成因;日本工业分布及原因。

难点:东亚季风气候特点和成因;东亚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的区别;日本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东亚及日本地图、气候图、地形图等)。

学案(包含预习任务、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

分组材料(小组讨论用的问题卡片、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东亚概述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东亚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世界地理知识,引出东亚区域的学习。

讲授新课

位置与范围:介绍东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指出东亚包括的'主要国家(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及其首都。

地形与河流:分析东亚地形特点(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并指出主要河流及其流向。

气候特征:重点讲解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区分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说明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课堂练习

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东亚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区、河流等,并讨论总结东亚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第二课时:日本地理特征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日本地理特征的学习。

讲授新课

位置与范围:介绍日本的领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众多小岛),指出其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地形与气候:分析日本地形特点(多山,平原面积狭小),并介绍其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具有海洋性特征)。

工业与农业:讲解日本工业分布特点(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主要工业部门及贸易对象;介绍日本农业特点(水稻、蔬菜和水果为主要农产品,农业生产方式多采用小型机械)。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途径。小组发言人阐述观点,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综合复习与拓展

综合复习

回顾东亚及日本的地理特征,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分析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特点,如朝鲜、韩国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讨论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巩固和拓展延伸两部分。

五、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关注,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高二区域地理东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Artic1e/Index.htm1>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Artic1e/Index.htm1>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Artic1e/Index.htm1>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Artic1e/Index.htm1>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

(1)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Artic1e/Index.htm1>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高二区域地理东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东亚地区的范围、地理位置特点、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东亚各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分析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合作现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东亚区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

1. 东亚概述

定义与范围:明确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国。

地理位置:分析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位置,强调其海岸线长、岛屿众多的特点。

自然环境概览:概述东亚的地形(如青藏高原、东北平原)、河流(黄河、长江、湄公河上游)及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 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分布:探讨东亚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煤、铁、石油)及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分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挑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

3. 经济发展与合作

经济发展概况:比较分析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如中国的制造业、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韩国的电子产业)。

区域合作:介绍东盟+中日韩(ASEAN+3)、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探讨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4. 社会与文化

人口与城市化:分析人口分布特征、大城市群的形成及其影响。

文化多样性:探讨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强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方法与活动建议

地图作业:让学生根据地图标出东亚各国位置、主要山脉、河流和城市,加深对地理空间的认知。

案例分析:选取“中日韩电子产品产业链合作”、“东北亚能源合作”等案例,小组讨论合作模式、影响及面临的挑战。

角色扮演:组织一次模拟东亚国家会议,就某一具体议题(如环境保护、贸易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增进对区域合作复杂性的理解。

视频与文献资料学习:观看相关纪录片或阅读最新研究报告,了解东亚地区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评估方式

小组报告:针对特定议题(如“东亚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对策”),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

地图测试:考察学生对东亚地理空间格局的掌握程度。

反思日记:鼓励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和感悟,促进深度学习。

高二区域地理东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记住东亚五国的国家及首都的位置,记住主要海洋、岛屿、半岛的分布。

知道东亚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学习东亚五国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国存在的共同之处(人种、风俗等)加深学生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东亚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气候)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农业、工业差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东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国家及首都、主要海洋、岛屿及半岛。

3.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难点

1.国家、岛屿、半岛、海洋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过程

【导入】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从这儿开始就进入了分区学习。今天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国家所在的`、也是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地区——东亚

【板书】一、东亚

组成东亚五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读图】读“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东亚包括那几个国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它们的首都分别叫什么?(北京、东京、平壤、汉城、乌兰巴托)看看朝鲜、蒙古同中国陆地相邻的界线。

学生活动:

(1)用彩笔描出东亚地区的范围。

(2)找出东亚五国的名称及各国首都并用彩笔标记。看看哪些国家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半岛和群岛国家?

【提问】把这五国归为一个地区,说明它们存在着共性。这5国的共性,和世界其他的地区相比就是东亚的个性。请思考一下,东亚有什么个性?

为什么叫东亚?找出东亚地区濒临哪个大洋?背靠哪块大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在空间的位置是唯一的、特定的,这是位置的个性。

【板书】一、东亚

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东亚背靠世界第一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这一特殊的位置使东亚的自然环境具有什么个性呢?首先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个地区一年中风向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这个地区一年当中风向有很大变化,夏季刮偏南风,冬季刮偏北风。

【读图】读“亚洲东部一月和七月气压风向”图。思考:冬季,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海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即冬季风。冬季风使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夏季,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温暖湿润的偏南风,即夏季风。夏季风为东亚东部近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为什么一年中会有这种风向的转换呢?

【提问】为什么会刮这样的风呢?(简要讲解海陆热力差异)

【读图】读“哈尔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以及“东京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哈尔滨冬天更冷,夏季的雨量更少,也更集中,说明大陆和岛屿的气候特点是不同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个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内陆雨量逐渐减少,所以只是东亚东部季风气候显著,而中国的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受不到季风的影响,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概括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由于海陆差异非常显著,在这儿形成了世界独有的季风气候区?这也是东亚国家具有的共同特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