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环节一:读与感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环节四: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留白:三分钟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尾声时安静下来,让各种收获慢慢沉淀,三分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

结束语: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环节五:谢谢各位的参与,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设计目的: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篇三】

设计目的:鉴于本篇文章共有40个段落,让学生养成有目的预习的好习惯,培养超前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

一、五“读”俱全

【一读文章】认真读文章,推荐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字形、字音)

推荐:

【二读文章】A速读文章,用一句话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B文章讲了那几件事?

【三读文章】细读文章,找出标注你最喜欢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细研读,简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四读文章】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五读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反复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来

二、相关资料

1、关于社戏

A、什么是社戏?

B、《社戏》中的社戏:关于社戏演出的内容,据徐淦(gàn)《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

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是什么戏文来”

2、《社戏》删减的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⑷!”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2,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3、鲁迅作品集相关知识:

《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