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以“问题”为学生学习的“起点”;
2、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说过程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布置做业:
有针对地布置少量重、难、疑点知识的家庭作业,可以把“单一性结论”问题改为“无结论”问题,以巩固知识。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3、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4、总结归纳。通过例题探索、练习反馈、收获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 题?
如图 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探究例1 :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跟踪反馈: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达标检测: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8cm B、5cm,5cm ,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 EF∥BC,DF∥AC, 图中有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____________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七)板书设计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1 :(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3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3~4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使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第一个例题,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举例,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第二个例题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揭示高和底的意义。“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测量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及相应的底,进一步感受高与底的意义。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利用材料做平行四边形并发现其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体会其特征。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学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这节课教师要注重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我们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学时应先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图中找平行四边形,再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最后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世界。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做平行四边形、相互交流,从中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中通过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之前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样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思维才能碰撞。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七巧板
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
以学生喜爱的“七巧板”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尝试探索 建立模型
(一)认一认 形成表象
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 感知特征
1、在例题图中找平行四边形
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
(三)做一做 探究特征
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
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四)练一练 巩固表象: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画一画 认识高、底
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3、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学生看书)
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
5、教学“试一试”。(学生各自量,交流时强调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6、画高(想想做做第5题)(提醒学生画上直角标记)
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第3题:拼一拼、移一移,说说怎样移的?
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 。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前做好,课上活动。)
(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
(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3)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4)特性的应用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
四、畅谈收获 拓展延伸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编写时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先让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引发猜想,促使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若也有面积公式算起来就会简便实用,进而展开探究。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安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思想,为后面探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计算。
4.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与演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我将结合生活实际,用一个分地故事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开始探究活动。
同学们,今天美羊羊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看大屏幕,他正在为羊村发生的一件事发愁呢!(播放)村长慢羊羊给懒羊羊和沸羊羊分青草地,懒羊羊分了一块长方形地,沸羊羊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可是两只羊都觉得自己的地小,对方的地大,为此争论不休。村长十分苦恼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平吗?这个难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节课所以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
(二)组织动手实践,尝试多维探究
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美羊羊想办法。
我首先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的。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学具卡片,“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可以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信性。学生或许会想出许多的办法,如:数格子、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方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识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张卡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顺势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的顺势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有停住,仍然借助羊村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农民伯伯彻底解决问题,农民伯伯开心地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基础练习、趣味练习、实践练习、提升练习)
这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能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将练与趣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设计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割补法 转化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5
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接下来我将从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充分研读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是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必备知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根据学会、会学、乐学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探索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难点是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说学情
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八年级学生几何学习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反思评价”的`课堂活动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法
有教无类,因此,在教法上,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化,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在合作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巧设情景,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采用复习导入的形式,提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可以回顾起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顺势提出在平行四边形中,还有一组对角线,通过多媒体展示ABCD中,连接AC、BD,并设它们相交于点O,请同学大胆猜想OA与OC,OB与OD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猜想在ABCD中,OA=OC,OB=OD,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证明,引出本节课主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一节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关于边和角的性质,这样的方式复习更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教具,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且在对角线的交点处钉上图钉,请学生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旋转180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发现旋转前后两条对角线重合了,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同时可以发现OA=OC,OB=OD,进一步验证了猜想,引导学生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基础之上借助三角形全等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学生汇报,预设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了BD=AC、∠CAD=∠ACB,∠ADB=∠DBC,再根据角角边得到了三角形全等,进一步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并请学生板书出详细的证明过程。最后我将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活动二: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运用
学生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之后,出示大屏幕中的例题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提示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学生会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CD=AB=10,BC=AD=8,根据AC⊥BC,可以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预设学生的板书内容是∵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10,BC=AD=8,∵AC⊥BC,∴△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得出AC=6,又OA=OC,∴OA=3,SABCD=6×8=48。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前后的牵连,这个问题涉及了刚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对于计算或证明,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学会如何严格的书写,突破用几何语言书写表达的难点.。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新授课结束,适当的练习可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去解决练一练的题目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合理设错,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快乐从而把知识升华为能力。
4、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这节课结束时,我会问学生:“今天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东西?”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在知识、能力、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收获。
5、作业设计
我将设计以下作业:下课后,完成课后习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拓展题。
六、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下我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数学课的板书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缩影。大家来看,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