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自然段),这个故事后来怎样了呢?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认读生字
1.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教师随机出示图中相应的生字词。
(1)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2)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词的。(通过观察、读文,使学生懂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看配有音乐的动画。听老师示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3.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4.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5.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1)自读。
(2)小组读。
(3)指名读。
(4)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3.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读,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4.读5、6自然段。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5.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四、迁移运用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讲给大家听。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在游戏中巩固要识的字。
听音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快又对。)
“摘苹果”。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2.写字练习,巩固要写的字。
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指导扩写。
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
六、实践活动
1.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2.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并配有头饰进行表演。
教材简说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
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
是啊,没有尝过,怎么能断定葡萄是酸的呢?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本课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以讲解员的身份讲故事,或小组表演童话剧,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具准备
运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教思维训练。)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自然段)那后来怎样了呢?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齐读课题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认读生字
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教师随机出示图中相应的生字词。
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词的。
(通过观察、读文使学生懂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看配有音乐的动画。听老师示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的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自读。
小组读。
指名读。
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1──2)名同学读,从中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读5、6自然段。
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敢尝试小兔子、小松鼠:不老实,总是轻信别人。
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反复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迁移运用。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讲给大家听。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在游戏中巩固要识的'字。
听音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快又对。)
“摘苹果”。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在写字中巩固要写的字。
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指导扩写。
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
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并配有头饰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小狐狸小松鼠小猴子
小兔子
(狡猾)(老实、轻信)(聪明)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人来听咱们的课,咱们得注意什么呀?
生:(纷纷地)得坐好,得多发言……
生:(徐阳站起来说)要大声发言,让大家都听得见。
师:徐阳妈妈,听见徐阳发言了吗?
家长:听见了。(大家笑,学生不紧张了。)
师:对,就像徐阳这样发言。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糖是什么味的?(生齐答“甜的”)那么醋呢?(生齐答“酸的”)你们怎么知道的?(生不屑地回答“试的呗”)
师:是啊,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有人不知道,是谁呢?咱们一起看看第17课:酸的和甜的。(师板书课题)
师:读这篇小故事你想解决几个问题呢?
生:(纷纷举手)什么是酸的和甜的。(师板书:什么?)生:谁要知道这东西是酸的还是甜的?(师板书:谁?)生:怎么知道的?(师板书:怎么知道?)生:结果怎么样?(师板书:结果?还有学生发问重复,师归纳。)
师:这些问题要解决,咱们就到课文中找答案。翻开书本,同位一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再看看8幅图能不能和课文对照起来,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有的两人一个读,一个指图;有的两人一起边读边看图还时有争论。)
师:(表扬读得好的学生,学生劲头更足了)好,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酸的还是甜的?
生:(齐)葡萄。
师:好,第二个问题,谁说葡萄是酸的?
生:(齐)狐狸。
师:它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生:它想吃葡萄吃不着,怕别人吃,所以骗人说是酸的。
生:它很狡猾,怕别人吃,想给自己留着,所以骗人。
师:狐狸是够狡猾的(边说边板书:狡猾),谁读一读狐狸当时的表现?(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读得不错,狐狸想不想吃葡萄?(生答“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不少学生也边听边做动作,很入情。)
师:听你这一读,我可知道狐狸是真想吃,但又吃不着,怪不得说酸的(大家笑,不少学生在座位上模仿),大家再读读。(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回让我听出狐狸馋极了、气极了,怪不得它要骗人呢!
师:那么除了狐狸还有谁说葡萄是酸的?
生:松鼠、小兔。(师板书:松鼠、小兔。)
师:他们又怎么知道的呢?谁来读一读?
(生争相举手要求读,很自然地读第2、3、4自然段,先后几个人,有的读,有的说:他们是听狐狸说的;相信了狐狸;以为狐狸聪明就受骗了。读的学生把第2、3、4段读得很入情。)
师:傻小兔、傻松鼠轻易相信了狐狸,上当了。(学生笑。师边说边板书:轻信、上当)谁又说葡萄是甜的呢?
生:猴子。(不等老师要求,便读起4-7段。)
师:真棒!一下子就读出了小猴子的表现,那么小猴子聪明在哪里呢?
生:(很自信,齐答)他尝了呗。
师:小猴子真聪明(边说边板书:尝),你瞧小猴子是怎么吃的?
生:(读句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师:真甜呀!小兔、小松鼠也说……
生:(自然读出课文句子)“啊!真甜。”
师:(读第八段)“小兔子和小松鼠怎么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咱们帮助他们一下,告诉他们为什么吧。来,小白兔、小松鼠、猴子、狐狸上前面来(师请四位学生上前面各饰一个角色),请开始吧。
(猴子上蹿下跳做搞到葡萄要吃状)
兔、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那是酸的!
猴:你们怎么知道是酸的?(边说边像猴子一样抓耳挠腮)
兔、松鼠:(齐)狐狸说的,他那么聪明,他说是酸的当然是酸的。你别吃了,多难吃啊。(狐狸在旁边做得意状)
(猴子做吃一颗状,然后做大口大口吃状。)
兔、松鼠:(做惊讶状)给我们吃一颗吧!
猴:给你们,快吃吧!
兔、松鼠:(做吃状)呀,真甜呀!(歪着头,摸着脑袋)那狐狸为什么说是酸的呢?
猴:他骗你们,他没吃着,怕你们吃,所以说是酸的,他自欺欺人。
师:哎,这个词用得好!你给大家说说什么叫“自欺欺人”?(同学们关注地听他解释)
猴:狐狸没吃着葡萄,不知道是酸的还是甜的,他就骗自己,是酸的就不吃了;又骗别人是酸的,让别人也不吃,这就是自欺欺人。
师:太棒了,我懂了,这真是自欺欺人啊。哎,小白兔、小松鼠你们怎么办呀?(下面学生非常兴奋)
兔、松鼠:(做大悟状,齐扭头找狐狸,边打边说)你下次再骗人就打死你……
狐狸:(抱头跑)我再也不敢骗人了,我再也不敢骗人了。(学生鼓掌)
师:(幽默地)哎,同学们,不要把狐狸打死,他只是犯了一点错误,惩罚一下就行了,不能把人家打死呀,那可是犯法的。
兔:老师,老师,我们不打死它,我们从头再演一遍吧。(师应允)
(生从头表演,从表演的动作表情看出他们体会了课文全部内容。全班学生高兴地鼓掌,纷纷要求表演。)
师:今天时间不够了,下午语文课,咱们四人一组,全都表演一下,看谁演得好,好吗?(生一起鼓掌答“好”)
师:老师还有个难题想请你们帮助。(教室一下静下来)
生:(关心地、焦急地)什么问题?
师:以后我要是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想了解它怎么办呢?
生:你尝尝呗。(大家笑,七嘴八舌:事情怎么尝呀?有人说:事又不能吃。)
师:是啊,吃的东西我可以尝尝,事情我可没法尝。
生:(七嘴八舌)你试试。
生:你尝试一下呗。
师:(高兴地)你们听到了吗?魏雅琳让我怎么办?
生:(许多生齐答)尝试。
师:你们听得真专心,她说的你们都听到了,我就这么办: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要想了解的话就尝试一下,谢谢大家。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一直很饱满,在一个个高潮中,学生越学越带劲,争相发言,积极参与,读读、议议、演演、练练,下课了,余兴未尽。)
点评
一、生活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生硬灌输,死气沉沉。以致孩子不喜欢语文,害怕学语文。在我们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问卷调查中,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体育、音乐、美术……最后才是语文。我们把自己的母语教得连孩子都不感兴趣了,甚至都害怕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你看陈老师,非常自然亲切地带领孩子进入了一个生活的情景:“今天这么多人来听课,咱们得注意什么呀?”“徐阳妈妈,听见徐阳发言了吗?”一下子把老师、学生和家长拉到了一起,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搭起了和谐交流的平台。“谁能告诉我糖是什么味的?”老师与孩子一起研究起生活问题,从从容容走进了课文。识字教学历来比较枯燥,但陈老师却给枯燥的字赋予了情感色彩,形成了富有情趣的语境。在第二课时,陈老师把生字制作成卡片,卡片背后隐藏着与之组成的词,几个卡片连起来就是一句话。例如,在教授“串”字时,陈晓梅是这样进行的:卡片正面展示“串”字,反过来的词语是“一串”,句子是“一串葡萄”。然后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情发挥对“一串”的理解和联想,有的孩子说“一串糖葫芦”,有的说“一串钥匙”,有的说“一串辣椒”……一个孩子说“一串人”,“能说一串人吗?”老师马上让孩子展开讨论,大家争论得脸红面赤。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串”的基本用法。
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这是陈老师的过人之处,也是值得每个老师学习的地方。
二、生成的课堂。
课堂当然是预设的,我们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备课、备孩子本身就是一种预设;但预设的不尽是现实生活,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课堂是一种生活,充满了各种变数。因此,在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如果对预设的东西亦步亦趋,就会陷入僵化的泥潭。第二节课,在解决生字过程中,有个孩子突然说出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在二年级上学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一般情况下,与课文无关的知识点,我们会轻轻带过,最多表扬孩子一句:“看,这个小朋友还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不简单!”或者搪塞一番:“这个成语我们下了课再研究好吗?”其实这个问题到底还是没有解决。陈晓梅没有这样,而是暂时停下了识字教学,与孩子一起研究和探讨起“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深刻含义。表面看来这是节外生枝,但它实际上使陈老师的课堂顿时变得丰满起来,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不是为老师的教学预设而存在的,而是为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
三、人文的课堂。
在语文教育中传递一种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传递?许多老师感到茫然无措。让我们来看看陈老师的教学。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孩子“请教”:以后我要是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想了解它怎么办?孩子们争着告诉老师:要尝试!这种细节教育已经超越了学科,它着眼的是孩子综合素质的锻造!类似的细节还有:当大家知道狐狸在骗人时,纷纷要打死它。其实这不过是孩子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陈老师并没放过这个细节,而是用幽默的语言对孩子们进行了提示。这同样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在两节课的休息期间,有一个小细节尤其让人难忘:面对着叽叽喳喳嚷成一片的孩子,陈晓梅亲切地说:“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看到忙活了一节课的孩子静静地“睡”在那儿,是不是会让每一个家长怦然心动?这不就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吗?
语文教案 篇2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 品析法 交流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
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抨击暴政,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尊刘贬曹的基础,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课文分析
1、初读课文,感知情节人物
问题探究:(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鸡肋事件。
(2)如果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否会被曹操所杀?
会。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2、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活小事:圆门改阔众人分酥梦中杀人
宫廷斗争:吴质事件计出邺城 帮植答教
心理反应:厌恶之情逐渐加深,最后有了杀修之心。
3、说说杨修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多媒体显示):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古来第一奸雄)
4、研读,探讨杨修死因
(多媒体显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我吸收进行:品读杨修……(畅所欲言)
5、解读,如何评价曹操
(多媒体显示):
此曹操非彼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曹操其人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6、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多媒体显示):
7、如果看《三国演义》,每个历史人物的特点应该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
8、人生启示:(多媒体显示):
做人要学会谦逊
不可恃才放旷
不可狂妄自大
三、总结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梗概,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并从杨修的失败中获得了一定的人生启示。在这里,我们还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从作品中看到了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四、作业题
(多媒体显示)
五、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恃才)-------------矛盾冲突--------------曹操(忌才)
语文教案 篇4
如何设计导语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下了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法。
教《社戏》一课时,我首先运用浓郁的抒情语调朗诵了一首小诗:
树
如果我是一棵树
妈妈再不会责骂我弄脏了衣服
小麻雀会柔顺的在我臂上
挂一串音符
顽皮的蝴蝶啊
悄悄滑一线尘土
松鼠则在我身上左右跳跃
编一网树荫
嘻!还有可恶的啄木鸟
用他的尖嘴阁阁向我搔痒
是啊,我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鲁迅笔下平桥村的孩子们又是怎样度过美好愉快的童年生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社戏》。这样导入就激发起学生的感情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变色龙是一种动物,这篇课文是写变色龙这种动物吗?”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题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办。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四、讲述故事导入法。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声中,把学生们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五、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
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刘禹锡的唐诗《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导入语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入语。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学习和研讨,一定能设计出好的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