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韩寒《碎片》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寒《碎片》读后感 篇1
“宁有故人,可以相忘,曾不中心卷藏?宁有故人,可以相忘,曾不眷畴曩?”一行诗词,就如历史的絮絮低语,碾碎记忆的脉络。文字如水般从书中流淌,故事缓缓进行,往事,记忆,亦远,亦近。
扇窗,岁月斑驳,藤草丛生,正是这样一幅插画,拉开第一个故事的序幕,无色的'插画却带着岁月的忧伤,像是有无数故事要诉说却无法开口。《宁有故人》只是书中的一个故事,一切言语都围绕着一个林家园,那是一个荒芜,古旧,写满历史沧桑的院子,这更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园子。
“沉默不语,独自凋零。”简单八个字,却勾勒出一个神秘的林家园,没有过分华丽的语句,如一位老者像故人倾诉古老的历史。木匣,画,女主人,刺杀。一切被历史掩埋的事物,却环环相扣地浮出水面。一句“时光前行,林家园缄默,历史在林实家鲜血面前背过身去。”映证了历史的残酷,可是一切只是过去流年,昔人已去,哪怕再伤,又如何。
《且敛风翼》是另一篇故事了,整个故事溢着一丝浓浓的书香,如茶般,清淡却又浓郁。这篇文章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主人公而是施家的那个疯子。那年文革暴发,施家被抄家,年轻的施先生目睹一个个在他眼前倒下,最终,疯了。也许,这只是千千万万受害者之一,却甚是令人悲怆。“二十年了,他居然还记得那人!”这是一句感慨,却又是一句警言。正如文中的另一句话:“如果是一个时代的过错,那么过错者是否可以理所当然因为‘时代’这个宏大借口而被遗忘。”历史不应该被埋没,那过错应成为警语而不是故事。
回首历史,回首那流年,是忘是寻,亦或是放下一切,淡然面对。记忆,历史,人类最宝贵的是圣物,哪怕只是一个人收藏。
韩寒《碎片》读后感 篇2
刚看了韩寒的博客《碎片》,感慨不深不浅,于是写了此篇——俗吧,这样的开场白看完就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碎片”好,一晚上都在想着吧——不,这不俗,至少在“刚看了”的后面是“碎片”字样,在此之前是没有人《碎片的》的读后感。
而此时,我趴在书桌前的床上,写着自己的态——就是“趴着写这篇《态》”的状态,也只是住在这个房间里的人所想到的一个碎片。
好了,开始介绍正文吧。貌似整文下来,一印象最深就是那个半夜12点多,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因抛锚且没电的车里等着被拖走的无奈场景。看着苹果和安卓,他们都已经“低电量自动关机”,想着app上更新的点击量,此时他们都是浮云。还有就在不久前,摸夜步履瞒跚的走过的山路深处的水泥房,记得韩寒用过他家的乳白色的座机电话。然后我幻想了一下那个憨态可掬的老人半夜起来开门的画面,或者此时屋里面有位老妇“衣衫不整的酣睡”——乡村生活嘛,总是那么朴实。想想多久没有见到年岁已长的爸妈和家里的座机电话了。那时是小学时候了,电话放在很高的床头柜是上,对于那时110的我是很高了,接电话要爬上踏板(放在床前放鞋的木板,有很长了,不宽),还有爷爷家的要垫把凳子才能摸到话筒。我们现在看到的座机电话和大哥大,也就像那是爸妈见到上辈穿的清朝时的民装一样的惊喜和感动。我看到会感动,会想着过去的温馨的画面,罢,那些都是过去的态。过去的态,我还在大小石头子乱蹦的山路小心行走,还在床前木踏板上趴着玩,还在用没有灯照着漆黑的灶台。不过后来蜡烛盛行,灾后来手电筒就更方便了。在黑夜的房间里,脸部尽可能的做着狰狞的表情,吧手电筒照着下巴,突然打开开关,又关掉,再打开,忽明忽暗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忘了那时的态势多么真实。
只顾着回忆,差点都忘了韩寒。他的《碎片》里没有那么多久远的回忆。一开始,左耳按着苹果,右手握着安卓,眼睛看着电脑里的微博,甚至还心系卫星电视里可能出现的需要的信息——对不住,让大家扫兴了,写的有点夸张。但事实的情况显得更触目惊心,“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爆,话题越来越杂,什么又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要被人类抛弃了”。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的忙碌,你也许会忘了曾经呆坐在门前树下看星空,即便在车“寸圈难动”只能等待救援的.时刻,也不会中意的看繁星点点的夜空,而是想着手机里某个可以分辨星座的软件,或者只有在梦里才能梦到那个“窗前明月光”的小时候的态。
韩寒说,现在他所写的一切,到明天或许就会被人忘记,“24小时内只能服用一次,明天就是新的药丸,却至于不了你任何的顽疾,记着也好,忘记也罢,有一个一直都在的人或事物,总是好的”。
——后记:
小时候也好,现在也罢,还有未来,我发生的一切,你记住他们都会在事关记忆里形成一个个态。在你心里,或许,68%是现在需要完成的,21%是马上可能的突发事情,但请留1%的纯粹时间来保存此时的态,这将是未来要串起来的东西。这样的态,留着总是好的。
韩寒《碎片》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和姐姐去书店买书,我买了一本《记忆碎片》,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所迷祝
回家后我开始读了,我在读的时候还不忘了解它有些词的意思(注;因为这本书有很多地方用的是以前的语言。)我花了2天时间看完了它,这2天我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十分感人,看了之后我想哭。因为它写了1945年的时候的事,我发现1945年的人民们过得十分艰苦,要逃跑还要探敌情。它讲述了:1945年的时候有一个“木棉岛”,那里的人们十分苦一边注意敌情一边要找回自己家的主人,确保主人的安全……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名11——12岁的小孩……他的爷爷以前是一个叫“血魂组”里的'人……以前呢也曾经被敌人抓起来过差点就被腰斩了……
看了之后我十分同情那时候的一些被腰斩的人们……我也十分的珍惜现在的世界……我以前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十分坚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改变想法了,不再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十分坚苦了。我反倒认为现在我活的世界十分和平和快乐,没有以前的战争了,也没有以前的恐惧了……
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人物的登场没有更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排除了情绪的干扰,当我们更多从利益动因入手分析其他人围绕一个思维上的残疾人展开的角力之后,情节是很容易理清楚的。
韩寒《碎片》读后感 篇4
内容概要:《碎片》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的短篇小说合集,标题作《碎片》讲述了女大学生“我”本来是和一大家人一起去采摘樱桃,阴差阳错变成了只有“我”和父亲的旅行,“我”和父亲的的关系在成长中变得疏远,父亲对“我”来说像是日常生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板一样,在这次旅行中父亲的一举一动渐渐增添了“不可思议的存在感”,“我”和父亲又能找回一些什么回忆呢?
初读《碎片》像是喝下一杯泡过柠檬的白水,喝的时候太过急促,只觉得寡淡无味,再读时才慢慢品味到其中的淡淡清香。作者的口吻轻轻地,显得漫不经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硝烟四起的矛盾,正是这样平常的笔触,反而像一根羽毛落在心上,带来一些细腻的触动。
书中老师布置了一道摄影作业,名为“碎片”,一开始“我”只系心于生活中的不连贯影像,理解为不完全的风景,所以故意找了一些琐碎的景色照下来,车窗外模糊的风景、樱桃园里簇拥着的樱桃、山的轮廓,但在和爸爸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父亲的影像对我来说也是碎片,“饭后杯盘狼藉的餐桌、凉台上椅垫绽开口子的椅子、楼梯下的杂物架、与这些融为一体的爸爸、早上准时离开家,融入奔向车站的人流中的爸爸”......书中没有描写出爸爸的长相、身高、体重或者代表某种气质的事例,父亲更像是水彩画中一笔晕染开的色彩或是书页中一个不起眼的符号,他不同式样的灰西装反而更令人印象深刻,而就是这样面目模糊的父亲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个“父亲”或许就是我们很多人回望着的,慢慢融入人流的一个背影。
合上书本,我想起自己的爸爸,想起一些“碎片”。小时候爸爸让我牵着他的小指,他说他的小指受伤了,需要有人拉一下。初中时开家长会,别的家长都迫不及待地查看试卷成绩,我的爸爸在忙着帮我将抽屉收拾干净。从家里听到门外的楼道里遥遥传来一声响哨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桌子上散落的废纸上整齐的字迹、茶叶占了茶杯一大部分的浓茶,玄关边上一双满是褶皱的`皮鞋......
书中写到“我”在洗出来的照片中发现了一张父亲站在一群中年女人的簇拥下采摘樱桃的侧脸,父亲透过树的缝隙望着天。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或许就是这样相似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会发现对父亲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他喜欢的颜色、鞋子的号码、爱吃的菜......
很久以前小小的我们,那个人映满了眼底的世界,他在你眼中高大而具体,渐渐地你眼里有了棒棒糖、旋转木马、有了新买的漂亮裙子,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你越长越大,你的世界也越来越宽阔,那个人越变越小,越来越远,成了远处不起眼的光点。
父母和子女注定是渐行渐远,这像是一个漫长的告别,从一开始我们出发就是为了和彼此分出不同的世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会慢慢散落成无数的碎片,而今后的岁月中我们不过是在不停地拾起这些碎片,然后拼凑成完整的人生图案。
对爸爸好一点,趁一切来得及。
韩寒《碎片》读后感 篇5
爸爸说:“想当年,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去河里游泳。到时候回家就不用洗澡了。洗头直接把头塞到池塘里,泥土就是大自然的洗发露。在路上,要是饿了的话,就去别人家门口挖花生,往嘴里塞,回家时,嘴角全是干泥巴。”我听得津津有味。接着爸爸又来了一句:“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能作为回忆慢慢咀嚼。”
记得我读过韩寒的一部作品——《碎片》。里面记载着他在大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次,他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他的两部手机没电了。他看见一百米之外,有灯光亮着,于是,他去求救,开门的是一个七旬老太太。他问:“老人家,我的车抛锚了,手机没电了,能借你的用一下吗?”刚开始,老太太有些戒备,知道韩寒的来意后,说:“我没有手机,但电话你可以用。”接下来,韩寒等待着救援。他看了看房子的周围,让他想到了小时候。于是他坐在屋顶,看着天空。脑子里想的却是他的苹果手机里有辨别星座的软件。
现在,我们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这些碎片一点点地吞噬最初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谁还会静坐在那里,抬头仰望星空,数着天上的点点繁星,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在这个时代,谁还会坐在窗台上,凝望着窗外,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拾起童年那些天真美好的笑。围绕着粗壮的大树转圈,谁还能在路过田野时,欣赏两边的野花野草。也许都不会了。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自由时间快被娱乐场所榨干了。网吧,酒吧,迪吧,ktv。还记得,小时候用两个纸杯,中间穿一根毛线连接,当电话的日子吗?还记得,在秋天爬上树去偷别人家的果实的日子吗?还记得和一群小伙伴趴在地上拍卡片的日子吗?应该才刚想起来吧!
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日子是什么?聊qq,刷微博,写日志,看空间动态,聊微信。小时候的连环画变成了现在的《如何成为职场高手?》,小时候的芦苇丛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无油盐的饭菜变成了现在的地沟油饭菜。现在,我们总会话说当年,想当年,夏天那么热,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只有一把纸折得扇子。多么苦啊。我们不照样过来了吗?以前的饭菜没什么味道,我们不是照样吃得津津有味?苦?这是给过去下的定义吗?过去没有空调,苦?现在有了空调,生病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苦吗?原来品尝的是食物原本的美味,现在吃的都是防腐剂。到底哪个更苦?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地笑吗?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在田野中玩耍吗?时光无情地带走了太多的美好。与其说是时光所为,还不如说是人为呢!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自己总是处于自我癫狂,自我陶醉的生活中,也许是为了躲避繁杂无奈的现实,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每天,生活推着你往前跑,想慢下自己的脚步都难!也许癫狂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也或许是一种想慢下脚步的思想。
在拥挤的人潮中,不要随波逐流,请慢下脚步,再看一眼,那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的美好。当美好已成往事,留下的也许只剩孤独地心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