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第六单元《踏雪寻梅》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单元《踏雪寻梅》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
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
二、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
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四、激励表现:
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
2、即兴创作
五、拓展、延伸
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第六单元《踏雪寻梅》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3)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难点:歌曲中断音与连音的对比演唱、二声部演唱为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踏雪寻梅》(赏梅)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今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我最喜欢的花儿,请看?(多媒体放映)
师:(看完短片)我最喜欢什么花儿呀?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寻找到梅的芳踪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踏雪寻梅”。(多媒体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听梅)
1.初听:
(1)问题: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并描述北方冬天下雪时的景色,为歌曲创设意境。)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2)简介歌曲创作背景与作者。
黄自: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其中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概况。
2.复听歌曲:
问题:深刻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情绪特点,有利于歌曲的演唱。
3.又听歌曲:
问题:歌曲的伴奏模仿了什么样的节奏?
师:还有很多人唱过这首歌曲,比如xxx、范晓萱、陈慧琳等等,而且他们都选择了不同的`情绪情感来表达出对歌曲的喜爱。(选择欣赏其中的1—2首)下面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唱一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伴奏型,为演唱二声部做准备。
四歌曲教学:(唱梅)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模仿毛驴铃声的节奏,注意情绪与力度,并演唱歌曲。
4、音乐知识
断音记号: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断音记号是用实心或者空心的记号。写在音符上面。这些音表示要唱的干净、短促、有弹跳力,大概占原音二分之一。
5、二声部演唱
注意音型:1 3 1 5叮当叮当
6、情感表达: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能以不同方式和力度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加强对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
五、课堂小结(畅想)
(略)
六、课后小记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在欣赏与演唱中学到知识,并体会到快乐。
第六单元《踏雪寻梅》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以积极的态度体验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东,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知识目标:
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
3、过程目标:
为歌曲创编伴奏陪衬声部,主动参与合作音乐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有表情的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为歌曲即兴创作伴奏,陪衬声部。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堂乐器(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及自制打击乐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梅花引》片段。
提问:这首歌曲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雪梅图。
(二)、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踏雪寻梅》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1、播放录音,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2、师: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生平。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3、出示歌谱,师朗诵(按节奏朗诵)。
“霁”:雪后放晴。“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让学生按歌曲节奏读歌词。
4、再听歌曲,出示整首曲谱。分析歌曲。
师:这首歌曲有几个乐段?(两个)
第一个乐段到哪一小节结束?描写了什么?
A段生动的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
师:B段一开始用什么声音具体生动的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哪一乐句与A段的曲调有相似之处?第二乐句则以变化再现A段曲调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5、学唱歌曲。
师范唱;
师弹琴,学生跟琴用母音“la”唱旋律。
跟琴唱词。
注意第六小节和第十五小节两句弱拍起唱节奏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第六小节“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第十五小节提示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花”字。
6、歌曲的演唱处理:
师提问:歌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这首歌曲的力度应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给这首歌曲标上力度标记。生讨论后,师可出示力度标记的课件,供学生参考。
师:歌曲中四个“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记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
力度怎样处理?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师指挥,生练习一遍。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两种版本(不同速度)的《踏雪寻梅》。
(三)、实践与创造:
男生用第二声部的“叮当叮当”为女生伴奏。
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拓展:
欣赏歌曲《梅赞》。
(五)、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六单元《踏雪寻梅》优秀教案 篇4
一、诗歌简介
《踏雪寻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有四句,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冬天里踏雪寻梅的情景。
二、诗歌分析
1、首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歌一开始就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天景象,暗示了接下来的内容会更加精彩。同时,“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暗示了这是一个严寒的冬天,这种强烈的反差为接下来的情节奠定了基础。
2、次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歌接着描绘了诗人在雪中寻梅的情景,散落在珠帘上的'雪花,湿润的罗幕,暗示了外面的天气十分寒冷,而狐裘不暖,锦衾薄也说明了诗人的处境十分艰苦。
3、第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歌最后一句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暗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黄花是秋天的花朵,因此用黄花来比喻人的容颜,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孤独和悲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踏雪寻梅》的诗歌背景和内容。
2、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表达技巧。
3、学习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重点
1、诗歌的基本格律和表达技巧。
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内容,解释诗歌中的格律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