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

欢迎阅读《十五从军征》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想一想,在你们积累的古诗中,有哪些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6)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3.这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来看,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他悲苦的一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师:65年啊,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他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这样漫长的岁月,想一想,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许多人在忍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

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雉:野鸡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3、“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

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

(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

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齐读,

(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①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

(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

在这65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

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指名读

(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师:在这65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重点研读“东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

(四)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