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

九·八班学习《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我采用的是学生分段阅读方式进行,在学生分目阅读之前,提出阅读要求,然后讲解,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比较窄,最后还未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问题有:

1.部分同学始终未进入学习状态;

2.提问后响应者较少;

3.第一部分内容用时太多;

4.第一部分内容阅读前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不能作答。

我想,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

1.引入是按照给九·三班上课时的设想,这对于八班同学理解较难,没有激发起学生探究新课的热情,使其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所以不同班级的教学设计、设想要有所不同。

2.在阅读前所提问问题可能难度较大。

3.没有让同学起来回答相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与动力,让学生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时间、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与我害怕耽误时间的'想法有关,从而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美苏争霸这部分基本上由我讲述,并且不太简洁,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实际可能通过一系列小问题概括其特点和突出事件。

思考:

1.教学设想必须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调整并要不断总结经验。

2.阅读前的问题主要是最基础的史实知识,稍有难度的问题在讲解中、讲解后才提出,利于解决。

3.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予适当压力,课堂氛围才能有大的改观。

课前设计精益求精,准备必须充分,才会灵活自如地进行。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进入尾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有成绩也有不足。为了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不足,发扬光大优点,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任教九(3)(4)两个班的历史课,看到八年级升九年级的成绩单,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差距明显。另外,优秀率较低,后进面还是很大,成绩不太理想,历史学习基础较差。

二、主要经验

(一)认真设计每节课的导学案: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探究活动做好设计,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没设计出导学案坚决不讲新课。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我凭借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我都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考意识。

九年级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做为九年级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了解中考新信息。因此,我平时较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尽数传教学生。

三、不足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0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对学生辅导还不够到位。

(1)对尖子生每个老师都喜欢尖子生,我也不例外。但我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我班的某个尖子生成绩下降,没能及时找他谈心,分析成绩降的原因,帮助其树立信心,没能抽时间帮他在做难题的解题思路上进行指导。上课时有个别学生不听课也不提醒,任他们放任自流,导致成绩下降。

(2)每个班都有厌学的学生,特别是男同学,每个班都有七、八个,上课纹丝不动,每篇课文都是白白的`。他们就是每次考试不及格的对象。偶尔能鼓励他们,偶尔能找他们谈话,偶尔授课时能督促他们做课堂笔记,但多数时候是对他们忽略,有时心情不好还说了一些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使他们对历史学科更失去了兴趣。

4、教法呆板。课改我注重了导学案的使用,很少在用多媒体了。历史课内容丰富多彩,用多媒体上,效果更好,学生对与课文有关的影片、视频、历史图片很感兴趣,但我在教室上,仅对课文作了一些补充,不能够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导致(包括尖子生)能力难提高,考试时难题易丢分。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答题技巧的指导。

4、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5、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力度。

6、多用多媒体上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多了解中考信息,把握中考趋势,多训练中考练习题。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3

研究近年来的中考历史不难发现,中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处处设防”、“全线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初三阶段,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起到强化和渐进的功效。本学期初三面临中考升学,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争取在中考时取得最佳成绩。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1、备课方面: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本学期的备课中,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坚持集体备课----发挥个性特长----课后反思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完成。课本资料内容较为简单,针对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在备课的过程中及时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去主动关注身边的历史,对学习历史更加感兴趣。

作为老师我把最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都吃透,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方案,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编写教案。

2、课堂教学方面:

初三历史面临中考,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要在“讲”上下功夫,选题要精,讲题要细,但同时要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与中考无关的不讲,太简单的不讲,主要通过在教学工作中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层层深入。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此外,在提问上做到分层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提问方面既要面向中等学生,又要照顾边缘学生。这样做既满足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又给予基础差的同学自信,使各个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3、课后反馈方面: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单元测验,出题难度科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建立记分簿,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并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注意优秀和及格的边缘学生,争取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

4、培优辅差方面: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在课后找其谈心,树立信心,加强学法指导。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远程规划方面:

历史中考,无论识记、理解、运用都能出多种题型,这样使得历史知识的讲解和考试范围扩大了将近一倍,面对这么多的知识,为了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复习,我在教学上做了总体规划,初三上学期先教九年级上册。下学期开学初用1个月的时间讲授九下内容,接下来开始复习初二、初一内容。争取在五一前完成第一轮复习,六一前完成第二轮复习。同时积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与帮助,对识记层次的历史知识要尽量背诵。材料要熟悉,题目要完成。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4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组内探讨研究后认为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理解前后知识,并加深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和归纳概况的能力。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本节反思如下:

1、基础知识的归纳,积累

对于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这一步体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经过本节课堂复习,我认为这一步应该放到课前完成,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但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来说,有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惯例。

2、重难点突破

在基础知识积累了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小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改革”这一专题的理解认识,突破难点的认知门槛,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深化学生对改革专题的理解。

3、能力拓展,学以致用

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后再利用戊戌变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等检测学生对改革的掌握情况,并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于基础的历史史实,学生是要死记硬背,但是,现在中考的题目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时做题是最快最好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通过做题,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夯实基础,补救学生在知识上掌握不足的地方,落实学法指导。但在这一方面,我准备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也没有提供充足的史料,直接抛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的答案,以至于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也难以接受。

4、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对本课的知识体系用列表对比法、联系法、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学法和历史规律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5、合理安排,堂堂清

本单元课容量大,理应把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放到课下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安排当堂练习,争取做到复习完整,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6、复习课如何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张小龙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复习课出新意。一新,思维模式、过程可以新奇,比如逆向思维;二新,例题新意,讲解可以多种方法;三新,知识新,如归纳概括一些规律,学习方法等等。用新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快乐与成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