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较快地阅读课文,并能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神笔神在哪里,马良用神笔为穷人做了哪些好事。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如果你有一支神奇的笔,你会做些什么?有一个叫马良的孩子,他就用神笔做出了他想做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1课《神笔马良》。(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思考题。

①轻声读课文,读懂每一段话的意思。

②思考:马良用神笔为人们做了哪些事?哪件事使你最感兴趣?

③划出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学思考题②题。

(马良用神笔为人们做了4件事:①画了一头大耕牛。②在监狱墙上画门救出穷人。③为农民画水车。④画大海、金山、大船、风,使大官沉到海底,为民除害。)

四、质疑

哪些地方读不懂、或有新的看法提出来。(师生讨论)

五、讨论

如果你得到了这支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各抒己见。)

六、总结

1.同学们一个个不是马良,胜似马良,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让我们把马良的言行牢记在心间。读一读你喜欢的`课文内容。(指名有感情读课文。)

2.你应向马良学习什么?(热爱劳动人民,嫉恶如仇。)

七、作业

l.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和他为什么做这些事情。通过讨论交流理解重点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理展开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培养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道德教育。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的同伴的生命。虽然在鲜血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会死,但为了她能活下来,他仍然坚持鲜血,课文真实的描写了阮恒鲜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实的反映了他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因此,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是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鲜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其思想得以升华,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读书,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秋日私语》钢琴曲、《友谊地久天长》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提起朋友这个称呼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总会有一些小伙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那么今天老师也要请咱班的幸运小观众谈谈他和朋友之间的事。

2、用投影仪出示班级同学小时侯和小伙伴照的照片,然后说说和他之间的美好回忆。

3、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共同探讨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教师板书课题,同时用红色粉笔写“她”和“我”,用绿色粉笔写“朋友”)

(通过展示同学们小时侯和小伙伴的照片能勾起美好的回忆和对友情那种温馨的内心体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课文埋下了伏笔。而板书用不同颜色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绿色代表永恒,为升华文章的主题做铺垫。)

二、自主合作,以读悟情,探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找学生回答后问: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要为小女孩献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找学生读。

4、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我们看看阮恒是怎么做的。

(一到四自然段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代而过,同时培养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次。)

5、师生合作配乐范读课文的5—11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音乐一方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配上师生声请并貌的范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6、让学生小组内配合朗读课文的5——1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

7、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画了那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能不你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考同学们吗?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恰好代替了教师烦琐的课堂提问和分析,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养成读书要不断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谈话和提问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重点句: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

(3)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

A、当学生谈到哪一句时教师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B、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表演“一只小手颤抖的举起来,然后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和“啜泣、呜咽、哭泣”,通过表演理解阮恒的内心矛盾。

C、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当时阮恒的心理活动。

D、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读、男女生竞赛读和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丰富内心体验,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那后来是什么原因让小男孩停止了哭泣?

9、那么医生可能说了哪些话呢?同桌之间相互表演,一个人扮演阮恒,一个人扮演医生。

10、找两个小组到前面来表演。

11、那么阮恒误认为自己会死,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个采访栏目,一个人扮演阮恒,一个人扮演医生,一个人扮演记者,一个人扮演小女孩。

12、找学生表演。

13、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14、教师配上《友谊地久天长》进行情境渲染。

是呀,正是阮恒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而现实生活中朋友就是你脚边的被子,当你寒冷的时候他会温暖你的身体,当你失落的时候,他会给你安慰,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他甚至会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就让我们真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用爱心去铺陈周围的精彩。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美好的情感,有时他们的情感是那么脆弱,那么美好,就看你怎样去引导,怎样去让他们的心灵深处绽放一抹柔和的阳光,而我选择的是放上一曲温暖的歌谣,诉说一点真实的感动,这样在打开彼此心灵防线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学生的真心。)

15、让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启示。

16、教师介绍关于朋友的格言。(用多媒体出示)

(1)友谊是一种温静而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为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麦

(2)真友谊像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3)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朋友。

——爱因斯坦

(4)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17、让学生根据这些格言自己创作一些关于友谊的格言和设计一些关于友谊和爱心的图标。

(语文是课内和课外的延伸,如果只把学生的思维盯在课堂,那么学生学到的不是语文,只是一些枯燥的实用性不大的知识,而我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创作,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18、找学生到前面画图标,把自己创作的格言贴到自己小组的展览区。

三、共同歌唱《朋友》这首歌结束本节课。

通过唱歌结束教学,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味道。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精)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