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生活
2.通过讨论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3.在导游活动中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特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童年时美好的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导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从而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等
学法导航:
朗读法、品味法、合作法、读写结合法、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百草园”的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时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继续朗读课文,掌握百草园部分的主要内容
2.查阅有关导游知识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从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便名噪海内外每到节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绍兴鲁迅故居附近,去游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以此来回味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逸事,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为游客做一番声情并茂的导游(出示鲁迅故居图——百草园)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
(投影显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吧!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的句式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回答示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概括你对百草园的了解,说一说百草园有哪几方面的美点
学生回答后明确: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亲自去领略吧!
投影显示:(百草园图),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
讨论明确: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园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①“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轻捷的”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③“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④“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顺序: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写景特色: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2)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贴切(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3)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中的,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因为少年鲁迅听长妈妈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园中又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每当提到蛇,作者就很自然的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个故事在文中属于插叙,它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教师小结(屏显:)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仔细地观察
真挚的感情
四、写“导游词”:
导游不仅要有良好的口才,工作的热心而且要具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对于百草园部分,你还有哪些不了解的吗?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拨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看着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想同学们是准备好了那就让我们的导游带领我们到百草园游览一番吧!
(活动形式: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示例1: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这里有形争各异的植物群供您欣赏,千奇百怪的小昆虫与您嬉戏,这里还有神秘的传说故事供您聆听,让您在观赏与游乐中体会与众不同的乐趣在这里,您不但可以回味鲁迅先生成长的历程,同时还能感受逝去的童真童趣总之,游览百草园,一定会让您回味无穷
示例2:绍兴百草园位于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鲁迅先生小时候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您是不是也想亲自感受一下百草园的生活?那就请您慢慢欣赏、自由参与吧!
结语:几位导游同学的介绍让我们感到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优美有趣,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神秘动人,百草园的活动是那么新奇好玩那里真是儿童的乐园啊,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念念不忘啊!
【板书展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整体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鸣蝉、黄蜂、叫天子(动物)
局部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植物)
【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本课时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
整节课安排了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和组内、全班“导游”等活动,教师始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着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表明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本部分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没有充分体现第一单元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本课时教学设计,在“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语文基础重视不够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本课时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完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篇2
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并说说你的.看法的理由。
信服、敬慕、爱戴先生。称赞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和开明。
对先生既有信服、敬慕、爱戴之情,也有对其教育教学不满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感和感受;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及鲁迅当时的刻在桌子上的“早”字。
找学生讲述这段故事,导入“三味书屋”部分的学习。
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请你为它划分层次。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学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3.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学生读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4.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
(1)到三味书屋后园寻乐趣。
(2)回忆师生读书的场景。
(3)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5.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到文章中描写寿先生的句子,读一读。
思考:寿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不太束缚学生。
6.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关于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8.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到三味书屋后园贪玩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9.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
作者曾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的三味书屋中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从先生来说: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断可以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这些地方充满着欢乐、天真的情调。总之,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知识以及天真、欢乐、幼稚的儿童心理。
私塾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复述、朗读直至背诵。
9.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10.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六、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片段。
2.写写自己的校园生活。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教学反思】
课文的两总分内容在教学时应各有侧重。百草园部分,内容贴近学生,写得又很精彩,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三味书屋总分,不必深究生僻词语和难懂的语句,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自在生活的不同感受即可。在把握主旨上,需要将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联系进来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