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1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通过研读文本,查阅资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课前让学生诵读经典,为课堂创设古典诗词的氛围。一开课我就让学生回顾第一首古诗,为后文进行对比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第三个环节进行朗读的第一道关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第四、五个环节明诗意、有感情朗读,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诗词句意思,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朗读,通过朗读第二道关卡,读得有感情。到此,本节课的重点基本解决,第六个环节体会诗人情感,解决本课难点。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古诗异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使学生的朗读更深入了一步。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层层地深入文本朗读、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感受到了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2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23课)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名作。从诗句内容来看,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突出景美,展现的是一幅西湖荷塘图,是一首写景诗。但如果我们来关注诗的题目,是说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朋友林子方的,分明是写事的,写送别友人之事的,是写事诗,是送别诗啊。其实这种在题目中就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古诗还是比较常见的,都是写事的,都是表达深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回忆之事,抒思乡之情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都是写送别之事,抒离别之愁的。因此,《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能单纯看作是写景诗,不能仅仅从感受景色的角度来教学;而应该看作是送别中写景,是借景抒情,景事交融应该是教学的立足点。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由事入景,感悟景色之壮美。

1、读题,重积累。由于教材编入的上一首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题目形式完全相同,学生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并知道是送别诗。此时,我们还可以“顺手捎带”,从三方面进行有效积累:

①这样题目的诗你还知道哪些?

②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③了解杨万里和林子方吗?你还知道杨万里的其他诗吗?(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诗自成一家,因号诚斋,当时被誉为“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传世仅为一部分,有《诚斋集》。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前两个积累是理解题目后的古诗分类巩固积累,同时学生比赛似的发言也激发了学习激情;第三个积累是人物生平的了解,属知识的积累,但主要是激发对杨万里的.敬佩之情,奠定学诗的情感基础。

2、读诗,重理解。先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西湖荷莲景色之壮美,奠定学诗基调;再由学生自读,理解诗句意思;最后交流,重点理解“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等词语,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西湖景色的壮美。

3、训练,重悟景。对古诗所表达的西湖莲荷壮美景色的感悟,不能仅仅靠朗读来呈现,还应该运用语言训练的方式来呈现,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一是口语训练,让学生加上语气词说说诗句意思,表达出诗人的惊喜、赞美。例如学生会说:哎呀!到底是六月的西湖了,景色不与四季同啊!林兄,你看这景色是如此壮美啊——与天际相连的荷叶是无比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是不一样的红艳。这样的口语训练,融入了学生的语气和情感,使原本枯燥、机械的古诗翻译赋予了生活情景,富有创造性。二是描写训练,读着这优美的诗句,看着这壮美的画面,你能用笔描写出这西湖莲荷景色吗?启发学生从荷叶莲花的形与色、动与静、点与面等方面来描写出莲荷个体的可爱与画面整体的壮观,展示西湖荷莲壮美景象。

二、由景悟情,体会送别之深情。

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还停留在写景诗的认识上,没有能认识到是送别诗,没有能体会到送别深情。我们还应该由景入手,从景色中感受送别之情。

例如,我们可以扣住“别样红”一词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此时的荷花“别样红”呢?学生一般会结合诗句中的“六月”“映日荷花”来说出原因,是因为夏日阳光的映照使荷花不一样的红艳。这样的回答,说明学生还停留在理解景色的思维层面,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到情感的层面,教师可以追问:“难道今天的阳光比平时有什么特别之处,会使荷花别样红?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使作者感觉此时此刻的荷花别样红呢?”学生可能会说到是作者心情愉快的缘由,因为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会:今天心情好,会觉得什么都那么可爱,都那么美丽。或许是朋友林子方有美好前程了,或高中功名了,或升官赴任了,或回乡探亲了,或做生意发财了……总之他们是幸福之别,是喜悦之别。也可能是作者杨万里为人豁达,被眼前壮美之景所感染,没有象常人那样将离别当作是离愁,而是以诗来赠予林子方,祝福友人,勉励朋友。

关于杨万里当时送别林子方、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无法查到,但以上这种以多种假设的口吻,将体会诗情置于更为宽泛的语境之中,促使了学生多元感悟。这样的古诗解读和感悟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且是合情合理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4

这首诗很奇怪,它是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以解读出,它的中心词是“送”可是,看破这二十八个字,却难以找到一点送别时的气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课前也浏览了网友的一些相关的帖子,有的说是写景是为了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依恋之情,有的更离奇,说是杨万里这是话中有话,明摆着是暗中教林子方平步青去之术,只可惜林子方不喑其道……真是众说纷纭,究竟应该把哪种解读,带给学生,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玩味一番。既然是因课文而得来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到课文里去找吧?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从诗题入手,先解读诗题,找出题目的中心词“送”,确定它是一首送别诗,由送别开始回忆、复习曾经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尽数了所学过的所有送别诗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着再让学生设疑,眼明手快的同学就提出问题:老师,既然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它和我们刚才背诵的一些不同呢,从中找不到一点送别的场景和情感?我没有马上顺着她的思路展开,而是先肯定她的提问,鼓励学生好好学学这首诗,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诗意,品出诗情了,再来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教学最后,我把刚才学生提问拎了出来,既然是送别诗,为什么找不到送别的气息呢?

理解了诗意,学生开始议论开来:

生一:我想诗人一定是想让林子方再看看这西湖美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多美啊,希望他不要忘了这西湖边的美景,更不要忘了西湖边有他的`老朋友,记得常来观景叙旧。

生二:我觉得是借景抒情,借西湖边的美景,来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同样美好。

生三:我也觉得是借景抒情,西湖边的荷叶多美啊,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一碧,好花还得绿叶配,没有绿叶,花就显得孤单,没有花,光有叶也显得单调,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就像花和叶的关系,彼此是相互依恋,相互陪衬。

……

看着学生侃侃而谈,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荷花和莲叶他们想到映衬才体现出了没有,眼前的荷花是美丽了,“无穷碧”以外的荷花也是美丽的,因为有荷叶在映衬,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就似这莲叶与荷花,无论是眼前还是以后,都是美好的,不会因为距离的改变而疏谈,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堂课最后以同学的解疑而结束,虽然我们的答案可能会有所牵强,但课堂本生就是一个思想的迸发的场所,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想与不想,只要学生投入地思考了,思维得到启迪与锻炼,也就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