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欢迎阅读《阿房宫赋》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设计突破读文章一一讲字词一一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

(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3、4段,体会作者命意;

(二)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银幕:大家读过这首诗吗?一一读过(众)

诗的题目?一一《江南春绝句》(众)作者?一一杜牧(众)

明媚绚丽的江南春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其意境更加深远幽美。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人们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板书课题)

[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一一借古讽时。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用这种写法的课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投影:

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

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一一?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一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段。

[说明]高三学生肩负高考重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考虑到学的需求,有目的地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旧知,以旧促新,温故知新,以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研习第三段:学生听录音朗读,边听,边理解,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投影: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语):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下节课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说明]通过检测,了解真实的反馈信息,而形成反馈信息通道,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条件,是实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学习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将更有利于学习;教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尤其是改变教学策略,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过渡:杜牧为文,固然主张先意气而后辞句,但也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他把表现形式服从思想内容比喻为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一一《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四、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自读: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宫貌一一富丽堂皇,宫人(秦皇)一一骄奢糜烂,宫藏一一视若土石

[说明]第1、2段文字虽艰涩,但文下皆有注解,高三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这些注解阅读理解,以达到课内自读之目的,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达到充分的挖掘,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体验成功的欢乐。

2.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见思考和练习三)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说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得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传递信息的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调动着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3.跳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点拨: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可惜、可悲、可哀、可鉴。(板书)正如《古文观止》中评论的:前幅极写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

[说明]跳读旨在让学生抓住中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语段,筛选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总结全文,仿《绝句》拟诗句

模仿我们开头提到的杜牧诗《江南春绝句》的三四句,拟两句诗总结全文。

学生讨论、争鸣,教师点拨,投影:

[说明]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是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第一次出现的新提法。它清晰地阐述了语言表达考查的命题思路:重点考查高中毕业生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形成的用于实践操作的语言表达技能。句式仿写是近年高考语言表达重点题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仿写训练,符合高三学生群体需求,又巧妙地总结了全文,水到渠成,首尾呼应。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学生训练,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结合教材特点,因材施教,从作者命意和赋体特点这一神一形两方面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自读的情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附: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与《六国论》末段,回答问题。

(一)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文段中加线的词或短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非秦:不是秦国。 ②族秦:使秦成为民族。

③使:让。 ④爱其人:爱戴人民。

⑤拒秦:抗拒秦国。 ⑥复:也,同样。

⑦递:传。 ⑧不暇:没有空闲。

⑨鉴之:以之为警戒。 ⑩胜之:战胜秦国。

⑾弱于秦:比秦弱。 ⑿故事:事情。

A.①③⑦⑧⑿ B.①⑤⑥⑦⑾

C.②④⑨⑩⑾ D.②③⑤⑦⑿

2.对文中三个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个是连词,后两个是介词。

B.前两个是介词,后-个是连词。

C.前两个是连词,后一个是介词。

D.前一个是介词,后两个是连词。

3.对下列句子翻译准确的项是

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A.从而使得后来的人又哀叹他自己(重蹈覆辙)的命运。

B.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覆辙)的命运。

C.也会使后来的人再哀叹他自己(重蹈覆辙)的命运。

D.从而使得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覆辙)的命运。

②是又在六国下矣。( )

A.是又处在六国的下面了。

B.这就更处在六国的下面了。

C.这就更比不上六国了。

D.是又比不上六国了。

4.对两文段中天下一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

A.①②均指秦朝的天下。

D.①②均指六国的天下。

C.①指六国的天下,②指宋朝的天下。

D.①指秦朝的天下,②指宋朝的天下。

5.第一段末用了四个后人,对它们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A.①②均指秦以后的人,③④均指秦后人的后人。

B.①④指秦以后的人,②③指秦后人的后人。

C.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③指秦后人的后人。

D.①③④指秦以后的人,②指秦后人的后人。

6.两段文字分别是两篇借古讽时文章的结尾,其中均揭示了作者为文的主旨和目的。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总结秦覆亡的教训,劝诫当朝国君爱民兴国。

B.两文均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当朝国君不可贿赂求安,应富国强兵。

C.前者总结秦、六国的覆亡教训,劝诫唐朝统治者爱民,后者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宋朝统治者不贿赂。

D.前者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宋朝统治者爱民,后者总结秦朝覆亡的教训,劝诫唐朝统治者不贿赂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①直走咸阳(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③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⑥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9.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0.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1.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三、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的样子,助词。)

2、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被动句:六王毕

输来其间

戍卒叫,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哀自)

2)定语后置: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

钉头磷磷(磷磷钉头)

瓦缝参差管弦呕哑

3)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省略句:(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主语省略)

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谓语省略)

长桥卧(于:在)波,未云何龙(介词省略)

几世几年,剽掠(于:从)其人(介词省略)

谁得而族灭(秦国)也(宾语省略)

《阿房宫赋》赏析

六王毕[1],四海一。蜀山兀[2],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3],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4],直走咸阳[5]。二川溶溶[6],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7],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8],囷囷焉[9],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10]。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11],不霁何虹[1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13],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15];烟斜雾横,焚椒兰也[1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17],杳不知其所之也[18]。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19],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2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21],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2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2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24],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25],多于南亩之农夫[26];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7];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28];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29];管弦呕哑[30],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31],日益骄固。戍卒叫[32],函谷举[33],楚人一炬[34],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5],谁得而族灭也[36]?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

【注释】

[1]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

[2]兀(wù雾):突兀,指山上树林砍尽,只剩下光秃的山顶。

[3]覆压:覆盖。三百余里:指宫殿占地面积大。《三辅皇图》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

[4]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构:建筑。

[5]走:趋向。咸阳:秦朝的国都。

[6]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渭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省;樊川即樊水,灞水的支流,在今陕西省。

[7]廊腰:走廊中间的转折处。缦,无花纹的丝绸。

[8]盘盘:盘旋。焉,犹“然”。

[9]囷囷(jūn君):曲折。

[10]矗:高耸。落:座、所,建筑物的单位量词。一说指院落、院子。

[11]复道:宫中楼阁相通,上下都有通道,称复道。因筑在山上,故称行空。

[12]霁(jì寄):雨止云开。

[13]妃:帝王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贫):宫中女官。媵(yìng映):后妃陪嫁的女子。嫱(qiáng强):宫中女官。

[14]辇(niǎn碾):古代贵族乘坐的人力车。此用作动词,乘车。

[15]脂水:洗胭脂的水。

[16]椒、兰:两种芳香植物。

[17]辘(lù鹿)辘:车声。

[18]杳(yǎo咬):远。

[19]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20]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多(前246—前210),在兼并六国前自不能罗致诸侯子女,这里是夸张。

[21]其人:其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以“人”代“民”。

[22]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贵重器物。铛( chēng称):铁锅,三足。

[23]逦迤(lǐ yǐ里以):接连不断。这里是说到处都是。

[24]锱铢(zī zhū资朱):古时的重量单位。《说文》:六铢为锱。此极言微小。

[25]负栋:支撑栋梁的柱子。

[26]南亩:泛指农田。

[27]庾:粮仓。

[28]帛缕:丝绸衣服上的纱线。

[29]九土:九州,指全国。郭:外城。

[30]管弦:指箫笙、琴瑟等乐器。呕哑:乐器发出的声音。

[31]独夫:丧尽人心的暴君,指秦始皇。

[32]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谪戍渔阳途中,于大泽乡振臂一呼,率众起义。

[33]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举,攻破,拔取。

[34]楚人一炬:公元前二0六年,项羽入咸阳,杀秦将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楚人,指项羽。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故称楚人。

[35]递三世:传至第三代。

[36]族灭:即灭族。古有灭三族、九族、十族的酷刑。此指秦朝彻底覆灭。

阿房宫,秦宫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秦始皇统一中国,认为首都咸阳的宫殿太小,便大兴土木,于公元前二一二年,发徒卒七十余万人,在渭水南面营造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宫未建成,秦国灭亡。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犹言近旁。“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汉书?贾山传》颜师古注)。也有说因其形“四阿房广”(言四角有曲檐)而得名。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敬宗李湛引为鉴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

这篇赋充分体现了唐代文赋的特点,即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面极力铺叙渲染宫殿歌舞之盛,宫女珍宝之多,人民痛苦之深,既夸张,又富于想象,且比喻奇巧新颖。后面发议论,回环往复,层层推进,见解精辟,发人深省。语言上骈散兼行,错落有致,词采瑰丽,声调和谐,一扫汉赋那种平板单调的弊病,成为古代赋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阿房宫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妍”,美丽。

c.缦立“缦”通“曼”,久。

d.“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状“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阿房宫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或用法。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说明:

本文含有很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句式类型等都有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对秦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顾到文本,又要兼顾到历史事实。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含量十分丰厚,课内外都需要花较多时间。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这样一篇高深的赋体散文,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困难,怎样使学生对这篇散文感兴趣,帮助学生自学并迁移能力是一个难题。课堂上要合理适度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因难度而造成的学习性疲劳,教师要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性疲劳,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多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难点:

了解赋的特点。

了解“钩心斗角”、“鼎铖玉石”、“函谷举”等词句的含义或用法。

说明: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历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缺乏辩证的唯物的认识方法,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法,同时也必须指出秦灭亡的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对于阿房宫是否真的如赋中描述的那样,只需简单说明,关键是说明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了解赋本身的特点。由于是赋,语言就十分精练形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也应该是重点,但可设计在练习中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拥有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或补充预习作业,可较为详细地发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圈点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课文,找出问题。或分组解决谈论题。要求了解写作背景。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可激发听课积极性。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检测预习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检测,也可发放印刷的练习题。也可让学生口述有关题目。

教师可适当评价,可先不置可否,先设置一个课堂悬念,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这个学生对“赋”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现在不轻易下结论,等我们把课文学完后再来评论,将更合理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口述对“赋”的理解;解释一些加点的字词;对课文主题的把握。以检测促预习,是一贯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便于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可根据前一课的内容导入,也可借助预习情况导入,也可利用时事导入。例如:根据现在的考证,阿房宫只留下了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也够大的了,两三年里堆起来也不容易。)根本就没能造成。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呢?根据预习时分组完成的任务,学生介绍作者有关情况和所知的杜牧的诗句。

教师可补充。

读第一个注解,初步了解写作目的。吸引学生了解课文与事实之区别,了解文体特点。

整体把握听朗读。

请大家边自读边概括课文每一段落的内容。

1.描述阿房宫之壮阔规模。

2.描述宫中的奢靡生活。

3.夹叙夹议秦之灭亡。

4.议论点明原因和写作目的。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先个别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总。

注意“描述”“议论”这些词。培养语感。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分步分析导入第二课时: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是什么?

请个别学生朗读第一节。

第一节从哪些方面描述阿房宫的壮阔?

翻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集体朗读第二节。

给第二节分层,看看写了哪些内容?

写宫女的目的是什么?

请个别同学翻译“燕赵只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注意,第三节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与上两节有何不同?

请翻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卒指谁?谁攻克函谷?楚人指谁?

“可怜”一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对阿房宫的焚毁只用了这么八个字而已?

自由熟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中出现的几个“后人”具体指哪些人?

(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人,主要是统治者;唐以后的人)

联系这一节,能否为“可怜”一词添一点含义?

复述段落大意。

总写空间之广

宫室之多

结构之复杂

1.宫女之多及其生活情况(奢侈而又寂寞)

2.珍宝之多。

和物一起只是摆设,都表现出秦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学生交流后推荐回答。

可怜:可惜

作者用这两个字有着无穷的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神奇瑰丽的阿房宫被烧固然让人惋惜,显赫的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令人叹息。只用八个字来写其毁灭,更突现其崩溃之快。

唐王朝又大起宫室了,不免使作者忧心忡忡,“可怜”一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和忧愤。有详有略地按段落分析课文,以免遗漏有关字词,也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有些重点的字词。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

以讨论促思维,同时避免形式单调而造成的乏味。

为下文的分析留下余地,等分析到借古讽今时,再谈“可惜”一词的含义。

以“可怜”一词为本段分析重点,解读作者的感情及用意。

总结归纳

1.根据上面的分析,请为四个自然节分段落。

第一部分:铺叙阿房宫建筑之宏伟,宫中生活之奢靡。

第二部分:议论分析秦灭亡原因,点明写作意图。

2.前一课时我们说过,阿房宫其实只完成了台基,根本就没有造成,那么是否等于说秦统治者并不是奢靡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杜牧为何极力铺叙其豪华和奢靡?请先思考确定理由,再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请你谈谈“赋”的特点。

(介于韵文和散文间,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思考问题。

交流感受及理由。

回答要点:

秦的奢靡是无疑的。这可以有其他作佐证。阿房宫的地基很大,说明本来的确是想造一个宏大的宫殿。

作者极力铺叙阿房宫建筑之精良,宏大,宫女之多,生活之奢靡,珍宝之多,突出说明秦统治者生活之奢侈腐化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维持这种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它覆亡的根本原因。

点明:借古讽今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客观的认识方法。

让学生组织好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试着欣赏赋的特点。

复习巩固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几个关键词

布置课后练习。注意:赋:铺陈夸张

借古讽今奢靡、横征暴敛招致灭亡。加深记忆。

预习内容

1、朗读课文,查词典为生字注音。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口译,把不一致的翻译或解释不通的句子纪录在作业本上。

3、分组查阅资料:A组查杜牧的生平及其年代背景;B组查杜牧的诗句;C组查秦灭亡的原因;D组查阿房宫的资料。

检测预习

1、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mànyìngchénglǐyǐpiāochuán

缦立妃嫔媵嫱鼎铖玉石弃之逦迤剽掠其人架梁之椽

yánqǖnqūnniǎnjiànzīzhù

檐牙高啄囷囷焉辇来于秦直栏横槛锱铢

2、解释下列加点词

缦立缦回辇来于秦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钩心斗角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思路点拨

1、阿房宫在哪里?

2、为什么在介绍阿房宫之前先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

注意“六王毕”的意义和“蜀山兀”的含义,及“一”、“兀”的用法。

3、整个蜀地的山林都变得光秃秃的了,建立起来的阿房宫具有什么样的规模?

4、写它的规模和妃嫔以及阿房宫中的生活、珠宝的目的是什么?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中“一人”指谁?解释这句话。

6、第三节内容和写法上与前两节有何异同?

注意带进赋的特点。同:都是大胆想象,铺陈夸张,都突出了秦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不同:前者较少议论,铺叙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后者铺叙时更多的是对比,在内容上侧重于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7、称秦始皇为“独夫”表现出作者对他怎样的态度?对阿房宫的毁坏,作者又是持什么态度?

8、从“嗟乎”到“呜呼”,再到“嗟夫”,作者一连串地用了三个语气叹词,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注意引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又爱又忧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练习举隅

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四海一蜀山兀辇来于秦朝歌夜弦鼎铖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不霁何虹未云何龙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简单论述秦亡的原因。(200字左右)

《阿房宫赋》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赋”这种文体;

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让我们再回唐朝,看杜牧是怎样对秦的灭亡加以评述的?今天,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解题:

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

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4、结合注释1了解其写作背景。

《阿房宫》的写作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做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对当时的皇帝提出劝谏。

二、读文:

方法:(课文应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预习最主要的就是熟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一生读其他学生纠错;

2、教师范读,进一步正音;

3、齐读,进一步巩固。(可能出现的难字):

缦回màn囷囷焉qūn

不霁何虹jì辇来于秦niǎn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焚椒兰jiāo

辘辘lù杳不知yǎo

尽态极妍yán摽掠piāo

鼎铛chēng逦迤lǐyǐ

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

骊山lí

三、翻译课文:

方法: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2.归纳本段文言知识:3、一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或者其他小组提出质疑、纠错。

第一部分:第一段

1、重点词语: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廊腰缦回缦:名词作状语

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焉:用于形容词之后,……的样子。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落:量词,座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作动词

而气候不同气候:指宫室内部的气氛

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

行文思路:建宫背景——总体规模——细写内部——(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

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三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

2.归纳本段文言知识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琴。

绿云扰扰 绿云:黑头发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远。之,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珠宝

齐楚之精英 精英: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奇珍异石,今义为出类

拔萃的人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

归纳第二部分的段意:写阿房宫里的美人,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第三部分:从“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至课文最后。

1.字词疏通

2.归纳这一部分文言知识

使负栋之柱使:使得

钉头磷磷磷磷:形容钉头密密突出的样子

九土之城郭九土:九州

使天下之人使:使得,让

不敢言而敢怒而:连词,表转折

函谷举举:攻占。本句为被动句

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族秦者族:灭族

使六国各爱其人使:假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1)词类活用

1、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2)古今异义

1、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怜悯;

(3)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状语后置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式

第四段翻译:

唉!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使秦宗族灭亡的是秦统治者本身,而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诸侯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那么就能够抵抗强秦;如果秦能够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使他们被灭族呢?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只有后人去哀叹它的灭亡;然而后人为他们哀叹,却不以他们的灭亡为教训,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又哀叹他了(重蹈秦的覆辙)。

四、归纳大意:

1、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2、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3、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4、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

五、总结全文:本节课我们重点翻译了课文,我们要知道文言文必须会的几个方面,实词、虚词,各种句式等。

六、作业:背诵课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