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说课稿

欢迎阅读高中音乐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古典乐派风格及大师贝多芬”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都提到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在弘扬民族音乐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八单元第十五节“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

在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欣赏两首乐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杰作之一,学生曾问贝多芬: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容?他答:你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可见,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斗争性很强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第九交响曲》孕育很长时间(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写作。首演后取得巨大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县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46人。这些学生大都来县城几所初中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古典主义音乐不了解,都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对《第九》交响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欢乐颂》的简单旋律。

2、有个别是招收来的艺术特长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同学都有较强的求知欲。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导入新课环节——引导法 直接进入主题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生平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性学习古典主因音乐风格做好铺垫。

2新、授环节——体验、分析法

本节课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重点内容,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和理解音乐内容。演唱《欢乐颂》主题。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3、拓展环节——比较、讨论法

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让他们用感受、体验、分析作品的'能力来探究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和师生搜集的视频资料,充分认识贝多芬及音乐风格。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初步接触过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也通过其他学科,了解了一些贝多芬的相关信息。本节课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因此,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要注意,不能过高或过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体会“自由、平等、博爱”敢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在古典主义音乐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懂得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及奏鸣曲式。

2、分析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第九交响曲》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

(二)教学难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引出作者贝多芬。

简单介绍这首曲子,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奏鸣曲相关知识。

(二)新授

(1)介绍贝多芬生平。 (投影短片介绍)

(2)介绍《合唱》交响曲创作背景。(投影短片介绍)

(3)学生演唱《欢乐颂》主题片段

(4)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

1、旋律、节奏的特点?

2、从乐队演奏到人声合唱,音色的转换,对音乐的情绪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贝多芬把人声加入交响曲中,人声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三)总结

通过欣赏学生总结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继承德奥民间优良传统,确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他们的创作以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为特征,构成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

(四)扩展

课后作业

写一片听后感,巩固学习成果,鼓励继续探究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分类依据的选择和分类结果的确定之后。

(二)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这节课是一节以合唱为主的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依托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引起兴趣,并深入认识。让学生参与熟悉主旋律,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了讲授、体验、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

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有差距,因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足。另外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于多加思考。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中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认同。

激发学生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难点:体会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说教法

视听结合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音乐和相关图片、视频。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交流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感受和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如蒙古族的长调,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

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

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讲解其音乐特点。

3、作品欣赏

播放《茉莉花》《阿拉木汗》《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作品。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分析音乐特点。

4、小组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生活、文化的关系,然后汇报交流。

5、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课题写在黑板上方,中间分为“分类”“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板块进行板书。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飘逸的南国风》 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根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任何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而本节课中的南方地区民歌是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婉转、细腻、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词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美的传承。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民歌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但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唱歌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讨论、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唱过程中,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对比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主动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将使用图片展示法、小组合作法、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说教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要调动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情绪正常,在歌曲分类环节、分析歌曲调式的旋律、结构、演唱特点、伴奏特点等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互动集中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环节中,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情绪得以调动。

七、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音乐作品三首南方民歌进行欣赏,请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比较三首民歌的音乐风格谈谈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3、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对云南民歌的聆听,加深学生对云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通过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风格特征

(1)首先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

(2)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3)播放配套课件中《脚夫调》的视频材料。

问题:南北方山歌的区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4

关于高中音乐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音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