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

欢迎阅读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2)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3)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 篇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2、准确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优美的语言,领悟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象征意义的花草例子?比如,丁香花象征着——

请同学们在宗璞的《丁香结》一文中试着寻找答案。

二、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注音:

宗璞(pú)笨拙(zhuō)斗室(dǒu shì)朦胧(méng lóng)搁置(gē)

缀满(zhuì)窥着(kuī)参差(cēn cī)妩媚(wǔ mèi)纷嚣(xiāo)

2、释义:

纷嚣:纷乱喧嚣参差:长短、大小、高低等不一致。

恍然:突然,忽然。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四、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

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明确:丁香花

2、丁香结主要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明确:后三段。

3、前三段写什么?后三段可以概括为什么?

明确:

前三段主要写丁香花,重在赏花

(1)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

(2)城外的丁香花美丽芬芳。

(3)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树。

后三段主要写丁香结,重在悟花

结论: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赏花,后三段为第二部分:悟花

五、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示例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更显俏皮活泼,生机勃勃。用星星比小花,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示例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十分打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六、作业:

背记本课生字、解词,并写于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问题探究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2、思考“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明确:首先,用“积雪”和“莹白”可以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畜于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修辞手法上讲,“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如下文“参差的绿”也是如此)直接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更直观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3、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明确:“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绘画艺术流派,注重光色变化和瞬间印象的表达,画作中的不同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就之感。用印象派的画作来比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是十分新奇而又贴切的。

三、总结主题内涵

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生命给了你丁香的芬芳,同时也给了你幽怨的“丁香结”,很多棘手的问题、烦恼、优愁充斥着生活,不能够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没有任何因难,反而缺少起伏,太平淡无味了,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四、拓展延伸

欣赏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并体味课文中引用其中诗句的作用(诗文见课本p9)

这两首诗词写的都是离愁,诗歌萦绕着含愁不解的气息,情致宛转。文中引用其中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一方面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新境界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和志趣。

五、本课小结:

丁香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哀怨的象征,常用来渲染一种忧郁,凄冷、绝望的情绪或气氛,但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极细致地雕画出了丁香鲜润、妩媚、纯洁、轻灵的形象,丁香褪去了怨妇的愁容,展现出纯粹的花的魅力,宛若与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结的愁堵只是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诗情,却困不住作者的心灵,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她在面对生活中一个个“结”时,显得那么自信优程,无畏无惧。

六、作业:

体会和学习本文借物说理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做本课随堂练习册所有习题,并讲解。

本课小结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极细致地雕画出了丁香鲜润、妩媚、纯洁、轻灵的形象,展现出纯粹的花的魅力,宛若与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结的愁堵只是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诗情,却困不住作者的心灵,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她在面对生活中一个个“结”时,显得那么自信优程,无畏无惧。

板书设计

丁香结

赏花(1—3):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4—6):“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 缀满 幽雅 断断续续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模糊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