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其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一条建议中所阐述的观点就是如果要想让儿童好好地学习,首先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劳动的自豪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是低人一等。
这段话不由让我联想到,在一次批改学生日记时,一个女孩写的是“妈妈,我这次考试的不好,我不想让您知道,我特别害怕您打我,但是这张卷子老师让家长看后签字,我不得不让您看,没想到这次您看完后没有打骂我,我非常感动,我决心好好学习,下一次争取考出好成绩,让您满意。”我把她的这些话画了出来,并在旁边写上,加油吧!懂事的、不服输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是一个插班生,学习底子薄,很自卑。)
从此,我对这个孩子倍加关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让她多发言,可在下一个单元考试中她的成绩依然不及格,为了让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我破例给她多加了10分,并当着全班学生表扬她,对她付出的努力进行肯定。也就是一次破格给这个孩子打了及格分,她变得爱学习了,爱说笑了。在后来的考试中再也没有不及格的现象了,而且到中年级有时还能考八十多分。
对于学生我采取多样化的评价。作业方面学生只要按照我的要求做,不管最后的效果如何,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在批改作业时,我也会不时的翻看每位学生之前的作业,看到有进步的学生我都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有进步”三个红字,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所谓的后进生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很差劲,作为一名老师要的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每位学生都不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他们优点的眼睛。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2
暑假闲暇间,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精彩描述,给我们教师许多的感悟。
“所以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这给我的冲击很大。现在我们教师的教育参考书把我们的教材分析地很透彻,而且还有现成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参考,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益处——无须自己花时间去探讨书中的情节,书中所蕴涵的境界,甚至是去精心设计教学。但是,这也使我们教师产生了依赖性,不再花工夫,不再费时间探索,这样长久以往,教师的思维会被禁锢,变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亲近教材,熟悉教材,在心中能够联系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有一个初步的教学环节设计出来。然后看教参,进一步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地严谨。如《生命的林子》的教学,我抓住了“生命”和“林子”,把它们作为重点进行设计。从方丈领玄奘去后山看的不同的松林中松树的截然不同中,明白树木只有在有生机活力的群体中彼此竞争才能成材,人也一样,应该在具有竞争性的群体中拼搏,奋力向上,才能成为栋梁!而无须一句句逐一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关键的字词句中整体感受,比零星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你要教会所以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讲到了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更是把默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的确,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静思默想”。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却空空荡荡。所以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去默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3
记得看到《读者》上面一篇文章“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透过聪明母亲让哥哥分蛋糕,让弟弟先选蛋糕的故事,转换了原来母亲分配者的角色,变成监督者,而兄弟俩互为争抢的角色变成相互公平者。在长期以来的教育中,老师常常也是母亲原有的角色,高高在上的教育者。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否能仿效母亲做一位聪明的班主任,让幼儿从他律的行为中逐渐转换为自律,感受师幼教育的公平与乐趣。
记得两年前我班上的涧儿。他是插班生,非常顽皮、自傲。刚开学第一天老师没有发现打人事件,只是发现用餐挑食、不专心、玩弄菜等,接下来,“原形毕露”,散步时,对后面的同伴拳脚相加、上课时对身旁孩子的`大腿劈掌、看到前面孩子举手发言,他用手去挥打等等。这些侵略性的行为一旦得逞后,他沾沾自喜。但是他思维灵敏、口齿伶俐、动手能力强,又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孩子。每当老师教育时,他说的比唱得还好听。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感到很棘手,该怎么进行教育辅导呢?《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的第五辑“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在扉页上写着蒙台梭利的一句话:“我们的目的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如果老师单一的说教、一味的批评或者告状等方法只能导致他变本加厉的逆反。于是,我采用“以情入手、以爱开路、以严保驾,以信开导。”的教育策略,浅尝做聪明班主任的快乐。
首先,以情入手,在聊天中了解他侵略性行为背后的成因。据了解,在家他是哥哥,和小妹妹相处时不肯谦让,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尤其是爸爸的打骂。爸爸的粗暴让他脾气变得更倔强,同时萌生他暗暗地对弱小同伴的施暴。
其次,以爱开路,打开他善良美好的心灵。老师问他,每次做什么事情时会打你?打你以后,你心里怎样想的?你觉得你打小朋友,他们心理会怎样想?你今天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人家服气吗?还有没有比武力解决更好的方法呢?告诉他,经常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人就会变得蛮横无理,失去很多的朋友,变得孤独;而用商量解决问题,人会变得文明有礼,会结交许多朋友,就会很快乐。
再次,以严保驾,善用暗示与小小的惩罚。经过观察发现,他动手干扰身旁的孩子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习惯性动作,因此,很难自我控制。因此,老师会用一个眼神,或者是动作提醒他,他刚开始心领神会,就收敛了,可是多次以后,失去了“魔力”,他也无法抑制自己的行为,仍然故伎重演。这时,老师就要把小小的惩罚“搬”出来,如,你今天不理睬老师的提醒,故意犯错,停止自由活动,要安静反省;或者今天的红花不和故意调皮的孩子交朋友,等等。让他明白,学习不仅要发言,也要遵守学习的常规。
最后,以信开导,体验自律的感受。我们班自由性游戏开设了《幼儿园》,请他担任小老师,这下,他的主意可多了,一会儿安排上语言课,讲故事,一会儿又上音乐课,忙乎了一阵,小朋友不停他的指挥,他就“发飙”拳脚动作又要上来时,小朋友会说:“老师怎么打人,不能当老师。”他立即手脚。耐着性子和大家讲道理,从游戏讲评中,他发自内心说:“在幼儿园中当老师很难的,小朋友要不听话,不能打人,只能想办法讲道理。”
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当老师真正解读他们的个性,才能发现每一种个性的孩子都一样可爱。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4
读完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心中涌动着许多久违的感觉,幸福和感动更是充盈着整个胸膛。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第五十三条:“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也是目前一个敏感的话题。郑校长说:“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列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批评重了怕孩子想不通,出了什么老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若麻烦,一些教师宁可抱”多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这段话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们教师的心态。这种消极态度肯定是对教育学生不利的,那么,我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呢?
郑校长认为教师完全拥有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但是教师的惩戒也需要限制。首先我们惩戒学生应该有教育性,惩戒学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屈辱,更不是为了泻自己的心头之忿,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使用的教育手段。其效果应该是看学生是否改正了不良行为。其次,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怀有一颗爱心,再次惩戒还应合理并公正,不因个别学生的越轨行为而迁怒于群体,不能用集体惩戒,热使无辜学生受罚,惩戒还要符合相关程序,不可随心所欲。如果带着这样的出发点,遵循这些原则,我们的惩戒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自然不会使教师陷入吃不了兜着走的境地。
读了郑杰校长的《一百条新建议》我的灵魂似乎受到了一次圣洁的清洗,很多昏暗混沌的东西一下都明朗清晰起来,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工作中,很多方面,如果我们真的能诚恳地接受郑杰校长的建议,我们做人一定会很成功,我们做教师也一定会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