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教材新增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而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设计理念: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教学中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议一议,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并且能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中,学生利用数形对照,观察图的变化规律,并探究数的变化规律,体验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学生利用图形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颜色不同的小正方形若干、彩色笔、学习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本地“十一”假期中接待游客总数量的统计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来解决一些问题。并引入新课:数与形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联系生活,拉近学生距离。通过旧知,唤起学生对数与形的感知,初步建立数与形的思想。】

二、发现问题,探究规律

1、探究例1,发现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吧!就是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来拼出更大的正方形,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发现数与形的奥秘。

①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单中的想一想、拼一拼、算一算、议一议。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拼图呈现在黑板上,并汇报。

结合图形发现算式中的特点: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这样的奇数和就是几的平方。

2、验证规律:结合图形总结得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这样的奇数拼出的图形就有几行几列,也就是几的平方。

3、写写填填。

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写一写吗?1+3+5+7=()2

1+3+5+7+9+11+13=()2

=92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4、变式练习

接下来的题目有信心吗?3+5+7=()

9+11+13+11+9+7+5+3+1=()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拼一拼、算一算、议一议,亲历了从“形”到“数”的过程,能直观的发现“形”与“数”的关系。结合图形与算式发现计算规律,并且能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计算问题。让学生初次体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变式练习丰富课时内容,变式练习1针对学生易忽略从1开始这一要素进行训练,变式练习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图形与数之间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完成P108“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样化的角度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1.介绍“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

像1、3、6、10、15、21、28.....这些数都叫做三角形数。像这样1、4、9、16...能拼出正方形的数都叫做正方形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适时地介绍一些小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研究兴趣。通过回忆旧知,唤起相关活动记忆,沟通本节课与过去学习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并不陌生,它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篇2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于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数与形》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不仅是学生之前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等数概念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代数、几何乃至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基础。本章节通过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的几何意义,感受数学中的抽象与直观相结合的美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对于数与形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基本关系,如用图形表示数、用数描述图形特征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与形结合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基本关系,掌握用图形表示数和用数描述图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理解,灵活运用数与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

动手操作法: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与形的结合,加深理解。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图形表示班级人数、用数描述图形面积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新知探究:

直观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动手操作:设计活动,如用小棒搭建图形并计数,让学生亲身体验数与形的结合。

3、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教师适时引导。

4、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及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6、布置作业: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适当拓展。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2、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相关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难点:

探索规律并验证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算式:1+3+5+7+9+11+······+=(?)你能快速口报出结果吗?观察这道算式,这些加数都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化繁为简初步探究(1)1+3=()1+3+5=()1+3+5+7=()算出结果。观察算式与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它们都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数列求和。

2、它们的和是一个数的平方。)

(2)像这样的算式会有什么奥妙呢?今天我们就借助小小的正方形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列求和的奥妙(板书课题:数与形)

教师演示1可以表示1个正方形,1+3可以用1个正方形和3个正方形拼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是几行几列呢?(2)数形结合在拼好的稍大正方形、较大正方形上涂一涂,分别找出加数1、3、5在图形上怎么表示?一个数涂一种颜色。

(3)观察算式与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规律:1、这样的数列求和: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2、每多一个加数,图形上会增加一个“L”形。

3、和是一个数的平方,这个数是组成正方形行与列小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边长))(4)利用规律完成练习1+3+5+7+9=1+3+5+7+9+11+13=()=9的平方11+9+7+5+3+1=3、深化规律,探究求和通式(1)引导;

1+3=2的平方,结果中2的平方,这里的2与哪个加数更为紧密?(3+1)÷2=2(2)学生推出1+3+5=3的平方(5+1)÷2=34、独立验证求和通式1+3+5+7+9=1+3+5+7+9+11+13=三、深化练习1+3+5+7+9+1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篇4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于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数与形》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不仅是学生之前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等数概念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代数、几何乃至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基础。本章节通过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的几何意义,感受数学中的抽象与直观相结合的美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对于数与形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基本关系,如用图形表示数、用数描述图形特征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与形结合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基本关系,掌握用图形表示数和用数描述图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理解,灵活运用数与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

动手操作法: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与形的结合,加深理解。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图形表示班级人数、用数描述图形面积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新知探究:

直观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动手操作:设计活动,如用小棒搭建图形并计数,让学生亲身体验数与形的结合。

3、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教师适时引导。

4、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及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6、布置作业: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适当拓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