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有的人》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的人》说课稿 篇1
《有的人》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说课稿(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的人》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有的人》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导语: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设计>设计朗读生:自由朗读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有的人》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道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xxx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有的人》以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但如何深入诗歌,走进作者,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困难。
目标定位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课文音频及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2分钟)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13分钟,其中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四)形象描绘,走进生活
(8分钟,教师引导2分钟)
(五)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
(六)背诵全诗,积累名句(5分钟)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激情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生答: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鞠躬尽瘁
2,写作背景介绍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听录音朗读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感情处理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
读出来对前者的恨,和对后者的爱等等
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4,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5,点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6,全班齐读
7,重新组合诗歌内容,以不同方式的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设计理念]:"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本文又是适宜朗读的好教材,在学生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投入情感的体验,为下一情节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课文内容重组后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