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文章

请欣赏乡韵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乡韵文章1:乡韵

文/李犁

如果说中国地图形似一只雄起的公鸡,鸡冠后方那颗耀眼的明珠,就是我的故乡丹东大孤山。

每每凌晨起来,坐在书桌旁,打开电脑,点击故乡小城的网站,浏览着那里每时每刻的变幻和变化:高铁即将开通、景区被评为4A旅游景区、港口深水码头开工剪彩、一中高考状元现身……新闻是点击人们记忆的火石,看到故乡的新闻,总有一番苦辣酸甜的莫名滋味在心头泛起,一帧又一帧灰蒙蒙却又五彩缤纷历史画面展现在大脑的屏幕上……

除却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凌晨北京城的静谧让我吃惊,城市的喧嚣、以往的烦恼,此时此刻似乎都逃遁了。

我仿佛听到一种天籁之声悠悠地在耳边环绕,即刻,那过往淡淡的甜甜的温婉的,似乎还略带点涩涩的乡韵,似乎悄悄地来了。乡韵是一种经历后的感觉、一种幸福而又痛苦的记忆、看不见、摸不着、也几乎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但是却让你思绪万千、天马行空、如同游走在五彩缤纷、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让你激动、感奋、惆怅、忧愁和担忧,它甚至于反复折磨你,冥冥中却莫名其妙地突然令你文思泉涌、天马行空、一泻千里、落笔一发而不可收。

几年、几十年、几乎在记忆中已经忘却了姓名的小伙伴们,苦巴苦业早已离世的父母兄长们,还有那些曾待我胜过亲人的邻里乡亲、那些让我敬重终生的师长们……他们的音容笑貌、耳熟能详的细枝末节、艰苦岁月的小情小景都来了,他们都在对着我莞尔微笑,鼓励我、鞭策我。

1962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刚上高中三年级,本打算潜心刻苦奋斗一年考大学的时候,家里突然遭变故:父亲因肝硬化住院了、母亲心脏病也犯了,幼小的弟弟和妹妹又不能自理。再加上困难时期缺吃少穿、生活艰难,残酷的现实逼着我决定休学一年,干活挣钱养家、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

我的语文老师王钧闻讯后到我家多次,苦口婆心做父母的工作,表示:一定要继续学习。学费和生活费我出;

隔壁孤寡老人隋大娘几乎每天到我家帮我母亲做饭、收拾屋子,再三劝我不要休学,说:都念到高三了,那不半途而废了吗?

看到吾意已决,邻居魏大哥说:“我和你比是文盲、论学习比不上你,出大力比你能耐。你要休学养家糊口,也好,我带着你。咱俩一起搭伴就算是‘文武双全’。”

魏大哥长的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说起话来膛音很重、底气很足,平时还能唱两口京剧《借东风》,据说是跟镇剧团名角许天堂学的;他喜欢骂人,喜欢讲笑话,可骂人不带脏字,讲笑话荤的多、素的少。他比我大五岁,还没娶媳妇也没对象,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干活挣钱了;他会处人、处事儿,活儿干的麻溜、干净、利索,所以人缘特好,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嘻哈的欢乐声。

我说:“跟着魏大哥干活,有吃有喝,还有一块三角五。就这么定了!”

从1962年九月起,我跟着魏大哥走乡串屯打零工,有时候帮人家修房子、挖沟;有时候下乡给农场插秧、薅草;还给电业局、电报局挖电线杆子坑……

守着黄海,哪有不赶海的?魏大哥领着我赶两次海、去荒滩检泥螺,每次拣两筐挑回来,批发给小贩能卖五六元钱,除掉船费还剩三元多;入秋,跟着魏大哥到大洋河和黄海交汇处钓螃蟹,每天也能收入三五元;入冬,跟劳改队和犯人一起到海边苇塘去割苇子,不仅能赚毛子工钱,还能顺便搂一担苇叶子当烧柴。

家里有隋大娘照顾,每天回来有热汤热菜。妈妈的病也见好。

在语文老师王钧的指导下,文化馆给我办了借书证,没事就去借书看,一年下来,在煤油灯下,读了中外名着三十多部。每天早上一双眼窝和鼻孔让煤油灯熏得黑黜黜的,人见了都笑。

转眼一年过去了。父母在大伙照顾下病也好多了。我也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魏大哥,回到学校高三班,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临上学前,隋大娘送我牙具和脸盆,魏大哥送我一本精装的日记本,据说他是特地去丹东市里买的……

上大学后,我的第一篇日记就写在魏大哥送我的日记本上。

青山、绿水,乡情、乡音,是每个人终生不忘的记忆。

有人曾说,如果你总是陷入回忆中,那就证明你是老了。

老,是大自然的规律,老,又有什么悲哀的呢?老了的记忆和回忆依然清晰、如此温暖甜美,再加上点苦涩,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对于我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五十年后,我有机会回故乡一趟,那心情之兴奋不必说。但是我最想见的是那些在最困难时候给了我温暖的人们。

隋大娘、王钧老师早就辞世了,魏大哥还在。

魏大哥依然住在自家院落——那新翻建的瓦房里。三世同堂,幸福、知足。他那瘦削的脸庞满是一道道粗细的皱纹,他见到我裂开大嘴乐了,那满脸皱纹就像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小院里的大槐树下,放置着圆茶几和四张藤椅,他陪我喝茶,喝的是西湖龙井。孙子媳妇不停地一口一个“爸爸”的叫着,倒水、点烟、送瓜子,显得格外亲切和孝敬。

望着青堂瓦舍的房子,他年轻那阵子又双黑又亮的眼睛,现在似乎变得有些昏花了,可是那两道浓黑的眉毛,尽管有些花白了,还是依然茂密。

他眨了眨干涩的眼睛,瓮声瓮气地说:“兄弟啊,过去说不忘本,‘本’是啥?就是乡里乡亲啊!走到哪儿,当多大官儿,都不能忘这个本啊!”

我明白这也是在责备我:几十年没有音信!

深夜,躺在魏大哥家那暖暖的火炕上,品着他那有节拍的隆隆鼾声,兴奋得难以入睡,一幕幕、一帧又一帧逝去的画面依然清晰可现……

乡韵是什么呢?是亲人的挂念和期盼,是故乡人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家乡的山水情意滋润着游子的心田。

它像一首古老的歌、一曲悠扬而又温暖的旋律,在心底吟唱、奏响。

回京后,我决定尽力将那余音袅袅、淡淡的而又浓浓的乡韵录制下来,作为对滋润和养育我的故乡的一种回报。

乡韵,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最凄婉、最亢奋的韵律。

我想念故乡人、故乡情、故乡的山水、草木和乡韵。

乡韵文章2:乡韵-李犁

文/李犁

如果说中国地图形似一只雄起的公鸡,鸡冠后方那颗耀眼的明珠,就是我的故乡丹东大孤山。

每每凌晨起来,坐在书桌旁,打开电脑,点击故乡小城的网站,浏览着那里每时每刻的变幻和变化:高铁即将开通、景区被评为4A旅游景区、港口深水码头开工剪彩、一中高考状元现身……新闻是点击人们记忆的火石,看到故乡的新闻,总有一番苦辣酸甜的莫名滋味在心头泛起,一帧又一帧灰蒙蒙却又五彩缤纷历史画面展现在大脑的屏幕上……

除却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凌晨北京城的静谧让我吃惊,城市的喧嚣、以往的烦恼,此时此刻似乎都逃遁了。

我仿佛听到一种天籁之声悠悠地在耳边环绕,即刻,那过往淡淡的甜甜的温婉的,似乎还略带点涩涩的乡韵,似乎悄悄地来了。乡韵是一种经历后的感觉、一种幸福而又痛苦的记忆、看不见、摸不着、也几乎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但是却让你思绪万千、天马行空、如同游走在五彩缤纷、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让你激动、感奋、惆怅、忧愁和担忧,它甚至于反复折磨你,冥冥中却莫名其妙地突然令你文思泉涌、天马行空、一泻千里、落笔一发而不可收。

几年、几十年、几乎在记忆中已经忘却了姓名的小伙伴们,苦巴苦业早已离世的父母兄长们,还有那些曾待我胜过亲人的邻里乡亲、那些让我敬重终生的师长们……他们的音容笑貌、耳熟能详的细枝末节、艰苦岁月的小情小景都来了,他们都在对着我莞尔微笑,鼓励我、鞭策我。

1962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刚上高中三年级,本打算潜心刻苦奋斗一年考大学的时候,家里突然遭变故:父亲因肝硬化住院了、母亲心脏病也犯了,幼小的弟弟和妹妹又不能自理。再加上困难时期缺吃少穿、生活艰难,残酷的现实逼着我决定休学一年,干活挣钱养家、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

我的语文老师王钧闻讯后到我家多次,苦口婆心做父母的工作,表示:一定要继续学习。学费和生活费我出;

隔壁孤寡老人隋大娘几乎每天到我家帮我母亲做饭、收拾屋子,再三劝我不要休学,说:都念到高三了,那不半途而废了吗?

看到吾意已决,邻居魏大哥说:“我和你比是文盲、论学习比不上你,出大力比你能耐。你要休学养家糊口,也好,我带着你。咱俩一起搭伴就算是‘文武双全’。”

魏大哥长的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说起话来膛音很重、底气很足,平时还能唱两口京剧《借东风》,据说是跟镇剧团名角许天堂学的;他喜欢骂人,喜欢讲笑话,可骂人不带脏字,讲笑话荤的多、素的少。他比我大五岁,还没娶媳妇也没对象,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干活挣钱了;他会处人、处事儿,活儿干的麻溜、干净、利索,所以人缘特好,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嘻哈的欢乐声。

我说:“跟着魏大哥干活,有吃有喝,还有一块三角五。就这么定了!”

从1962年九月起,我跟着魏大哥走乡串屯打零工,有时候帮人家修房子、挖沟;有时候下乡给农场插秧、薅草;还给电业局、电报局挖电线杆子坑……

守着黄海,哪有不赶海的?魏大哥领着我赶两次海、去荒滩检泥螺,每次拣两筐挑回来,批发给小贩能卖五六元钱,除掉船费还剩三元多;入秋,跟着魏大哥到大洋河和黄海交汇处钓螃蟹,每天也能收入三五元;入冬,跟劳改队和犯人一起到海边苇塘去割苇子,不仅能赚毛子工钱,还能顺便搂一担苇叶子当烧柴。

家里有隋大娘照顾,每天回来有热汤热菜。妈妈的病也见好。

在语文老师王钧的指导下,文化馆给我办了借书证,没事就去借书看,一年下来,在煤油灯下,读了中外名着三十多部。每天早上一双眼窝和鼻孔让煤油灯熏得黑黜黜的,人见了都笑。

转眼一年过去了。父母在大伙照顾下病也好多了。我也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魏大哥,回到学校高三班,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临上学前,隋大娘送我牙具和脸盆,魏大哥送我一本精装的日记本,据说他是特地去丹东市里买的……

上大学后,我的第一篇日记就写在魏大哥送我的日记本上。

青山、绿水,乡情、乡音,是每个人终生不忘的记忆。

有人曾说,如果你总是陷入回忆中,那就证明你是老了。

老,是大自然的规律,老,又有什么悲哀的呢?老了的记忆和回忆依然清晰、如此温暖甜美,再加上点苦涩,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对于我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五十年后,我有机会回故乡一趟,那心情之兴奋不必说。但是我最想见的是那些在最困难时候给了我温暖的人们。

隋大娘、王钧老师早就辞世了,魏大哥还在。

魏大哥依然住在自家院落——那新翻建的瓦房里。三世同堂,幸福、知足。他那瘦削的脸庞满是一道道粗细的皱纹,他见到我裂开大嘴乐了,那满脸皱纹就像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小院里的大槐树下,放置着圆茶几和四张藤椅,他陪我喝茶,喝的是西湖龙井。孙子媳妇不停地一口一个“爸爸”的叫着,倒水、点烟、送瓜子,显得格外亲切和孝敬。

望着青堂瓦舍的房子,他年轻那阵子又双黑又亮的眼睛,现在似乎变得有些昏花了,可是那两道浓黑的眉毛,尽管有些花白了,还是依然茂密。

他眨了眨干涩的眼睛,瓮声瓮气地说:“兄弟啊,过去说不忘本,‘本’是啥?就是乡里乡亲啊!走到哪儿,当多大官儿,都不能忘这个本啊!”

我明白这也是在责备我:几十年没有音信!

深夜,躺在魏大哥家那暖暖的火炕上,品着他那有节拍的隆隆鼾声,兴奋得难以入睡,一幕幕、一帧又一帧逝去的画面依然清晰可现……

乡韵是什么呢?是亲人的挂念和期盼,是故乡人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家乡的山水情意滋润着游子的心田。

它像一首古老的歌、一曲悠扬而又温暖的旋律,在心底吟唱、奏响。

回京后,我决定尽力将那余音袅袅、淡淡的而又浓浓的乡韵录制下来,作为对滋润和养育我的故乡的一种回报。

乡韵,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最凄婉、最亢奋的韵律。

我想念故乡人、故乡情、故乡的山水、草木和乡韵。

乡韵文章3:乡韵

文/持治

在蕉城的西北部版图上,我的爱又是那么渺小,却安静。

农谚,在乡土的风雨中飘摇,一篇散文打开春的扉页。

春风吹尽弦歌,溪岸挤满了奔跑的音符,白鹭叼着小鱼,惊起微澜,弄慌了谁的神情。

一滴水里具有古老的乡愁,伴着蛙鸣的合唱,伴着蜂拥而至的花期,闯入了乡村清静的小院。

时光的风车转动节气,雨露在青春叶脉上弹跳诗韵。

大地之上,有蔚蓝的天空,我的爱,有绿飘带的花纹。

乡韵文章4:乡韵 乡愁

文/户外阳光

国庆长假,回到了家乡。

走了18年,走到了离家百余里的县城,又走了10年,走到了离家再远些的市里。算不上游子,却也念念不忘那个叫“家乡”的地方。不只因那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抺不去的乡愁。

那里的山,是儿时攀爬过无数次的山;那里的水,是儿时扑腾过无数次的水;那里的溪,是儿时嘻戏过无数次的溪;那里的路,是儿时奔跑过无数次的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池水,溪还是那条溪,路也还是那条路。只是,如今的山,已是荆棘遍布,再也不能自由地穿梭;如今的水,四周满是篱笆和水草,再也不能一跃而起;如今的溪,已不见小虾游弋,如今的路,早已泥泞变坦途,再也不会一步三滑,雨天一身泥。

站在稻穗累累的田边,忘却城市的喧嚣,心是宁静的。那时,也不大,跟着父母插秧、割稻……夏季双抢时节,手里插着秧,偶尔就会有飞机轰隆隆飞过来了,抬头便会看到飞机拖着长长尾巴飞过头顶,那白烟拉得老长老长,起先是细长细长的,直直的,慢慢地从最远的尾部逐渐散开,飞机已然走远,他的痕迹还在……那时的天,真蓝,那时的云,也很白。

那时的冬天,会下厚厚的雪,麻雀真的会在牛棚的草屋顶里边垒窝,用闰土的方法真的能抓到麻雀。邻居家的叔叔有时还能猎到野兔、打到斑鸠……

那时的春天是真正的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桃花、杜梋花、紫云英、油菜花互不相让,红的、黄的、紫的野花,田埂上、山坡上、堤坝上各显身手,山林间布谷鸟、山雀、不知名的鸟你唱我和,好不热闹!

秋天,收晚稻、捡油茶,栽种隔年的油菜。后来,有了柑桔,小孩子们有了盼头,还不待柑桔熟透就会等不急,酸酸的就摘下来,眯缝着眼也要吃,谁叫没什么可吃呢!如今,孩子们想吃什么都有。

回到家乡,前一天眼前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第二天一台收割机哐咚哐咚捣腾了不到半天,就剩下了一片稻茬,要搁30年前,那可不得家家户户几天的工夫啊!

家乡依然草木葱茏,那一片山,那一片土地,在镜头前依然很美,走入我镜头的依然是美丽的家园,青山绿水有了变化,但依然留得住乡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