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祝福》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语文教案 篇2

《祝福》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祝福》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祝福》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萌发对空气的感激、祝福之情。

2、运用多种材料制作随风飘荡的祝福卡。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一串祝福卡供幼儿欣赏。

2、用于制作祝福卡的不同形状的色纸。

3、用于制作小挂件的会碰击出声音的物品,如:玻璃小瓶、铃铛、小铁管、铁片、木珠等。

活动过程:

感谢空气。

-----出示一串制作好的祝福卡,让它在风的吹动下,让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们认识了空气这个朋友,又和它一起做游戏,它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快乐。我们该怎样感谢空气呢?(如象空气鞠躬,抱抱空气、给空气写信等)----我们来做祝福卡,把感谢和祝福送给空气。

我的感谢和祝福。

----幼儿自由结伴,4-5人一组选用不同形状的色纸及多种材料制作、装饰祝福卡。

-----幼儿将制作好的祝福卡用绳子串成一串,并选择一样能在风中发出声音的小挂件系在上面。

----将祝福卡悬挂起来。

让风儿捎去感激和祝福。

-----幼儿说说自己的祝福卡代表什么样的.感激与祝福。

----幼儿边大声的喊"空气空气谢谢你",边默默地祝福空气。

---请幼儿闭上眼睛,疑神倾听,如果祝贺卡发出声音,就表示收到了我们的祝福。

活动反思:

本教研课题是幼儿园在反思绘画“花卉”教学的过程中,为各年龄层次幼儿所设计的一个小分支,目的是引导幼儿在单朵花卉的表现基础上,学习欣赏和表现一串花,丰富幼儿对自然植物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本次活动目标定位在感受认知一串花,学习用点、短线的手法表现一串花。教学思路清晰,观察幼儿细致,关注点落在花的结构位置上,符合美术教学基本很好。从幼儿的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反应来看,幼儿参与积极,对一串花的结构形态,影响深刻,想象表达丰富,但理解认知一串花,还需要一个过程。如创作中多用点画的手法,用短线的手法的幼儿极个别;对双色花朵的体验和表现非常积极,对一串花在花径四周开,多的挡住花径,没有表现,多数幼儿都是在花径两边排列点。专家意见,提供底板纸的创作简单了一些,可以考虑设计,有幼儿自主画一串花。并建议对幼儿进行工笔花型,花朵的设计和创作。教学之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底板纸用白色可能效果更好;花径的量词使用错误。

《祝福》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二、教学重点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没有人关心她

3.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