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济南的冬天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写人员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色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色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色,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色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色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色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色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写景抒情为主,要求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资料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经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理清文章的脉络以外,还要揣摩、品味课文语言,经过这些学习过程理解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建立框架结构的时候,给同学们更多的时间思考,可是部分学生素质不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展开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由他们自我揣摩语言,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初步感知文章资料,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研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上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研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教学设想
1、教学用具: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言十分优美,所以将经过朗读感知课文资料,为了强化这种美感,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作配乐朗诵。同时使用幻灯片供给必须的背景资料。而其他重要的知识点,将用板书的形式展开。
2、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自主学习,所以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的空间思考,教师只作引导。
3、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将从导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冬季本来就是泉城济南最美、最有韵味的季节,从宋朝的苏轼到清代的王士祯到当代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都在用诗的语言反复吟诵着雪中济南、冬的济南:山郡逢冬又作晴,波塘分出几泉清。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老舍先生的赞美更加慷慨: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于是便有了《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两篇美文传世。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将分为作者介绍、积累生字生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等几个环节。其中重点落实生字和理清文章脉络。经过读写的过程让学生积累生字生词,打下扎实的基础。整理文章脉络这一部分,我将经过问题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整理出框架结构,同时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环节:研读课文,揣摩语言。让同学们研读课文,自由提问:在阅读课文之后,有哪些地方自我没能理解。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来思考。提出问题后先由同学自我解决,教师作引导。重要问题没有提到的,教师作补充。
可能性问题: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梦想的境界?
明确: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异常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小山如同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而那句低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蕴涵着感人的脉脉温情和体贴入微的抚爱,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人以动态的生活实感。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明确:拟人手法,画出雪景的色,并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与内在美。
5、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
6、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拟人手法,水脉脉含情,助长水藻的勃勃生机,帮它焕发,经过水藻、水清、柳美相互爱怜,表现它们的协调配合,似乎有了灵性,而更加热爱它们。
7、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明确:点题,又和标题在结构上有所变化,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用冬天修饰济南,抒发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观感。和开头呼应,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根据开始建立的框架结构,简单的复述课文,也就是课文经过描述阳光下的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澄清透明的水描绘了温晴的济南,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学习课文的写作方式,写一写家乡的冬天,要求突出冬天的特点,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六百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总的特点:无风声北平
响晴伦敦
温晴热带
山:阳光下的小山可爱
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
水:澄清、清亮、空灵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是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个传统名篇,编入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属自读课文,但我认为这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应作为讲读课来细细赏读、品味,才能突出其地位和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目标:
a、学习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②过程、方法目标:
a、学习怎样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b、通过视觉、听觉及朗读,感悟济南冬天独特的美。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写法。
4、教学设计、处理
①安排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利用电脑课件,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景的喜爱之情;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层次;具体感知第1段的内容、写法。第二课时,具体感知2—5段,重点赏析第3、第5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并运用于写作中;总结,布置作业。
②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以习惯养成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①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通过老师检查预习,课堂提问,检查作业,督促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②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本课利用课件,教师配乐范读等手段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③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2、利用课件,扩大教学容量。
三、说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主体思维法,听读感悟法和反馈练习法。
①主体思维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善思,才能提高其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的空间。
②听读感悟法,通过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及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感悟、理解能力。
③反馈练习法,通过适当的练习,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也能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用课件显示,3分钟)
目的:重视字、词积累,打好基础,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为讲析课文作铺垫。
(二)新课导入(12分钟)
1、作家简介以及济南风光片,用课件显示(4分钟)
目的:通过视、听感受,激发学生对济南这一“宝地”的美感及喜爱之情。
2、教师配乐朗读全文(8分钟)
目的:通过听觉激发美感和喜爱之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来的效果胜过朗读磁带。
(三)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7分钟)
明确:
(1)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无风声、响晴、温晴(对比手法)
(2—5)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
(2—4)和“水”
(5)突出“温晴”的总特点。
(6)总结、点题。
目的:培养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具体讲析第1段思考题(用课件显示10分钟)
1、学生默读全段,根据思考题回答。
2、齐读感悟
目的: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五)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5分钟)
目的:即时反馈练习,以提高课堂质量。
(六)课堂小结(3分钟)
(七)布置作业(5分钟)
1、品读、赏析2—5段,背诵第3段。
2、想想这部分具体描写了济南“山”和“水”的什么特点。
3、找出比喻、拟人句,说说妙在何处。
目的`:为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作好准备;做到读、说、写能力训练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1)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对比) 阳光下的山
山(2—4) 小雪后的山
(2—5)具体描写,突出“温晴” 城外远山
水(5):清亮
(6)总结、点题
六、课件显示
(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96),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那是作者刚从英国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作者把济南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镶(xiāng) 髻(jì) 毒:猛烈、暴烈
响晴:晴朗无云。响亮:本文指天气晴朗、燥热。
安适:安静而舒适。澄清(chéng):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三)默读第1段,思考:
1、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个“宝地”?
明确:温晴的天气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济南”的“温晴”特点?请找出文中词语具体说明。
北平——济南(“没有风声”)
明确:对比 伦敦——济南(“响晴”)
热带的地方——济南(“温晴”)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同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说教学
1、根据课文特点和同学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同学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同学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同学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同学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同学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四、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同学带着问题 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同学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同学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同学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同学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同学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同学 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同学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同学完成练习的 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 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同学共同解答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解答中使同学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 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 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同学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同学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同学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无风声 与伦敦比——无重雾
与热带比——无毒日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
城外的远山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要说课的课文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课文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大约是老舍19xx年冬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时写的。原文是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本课只是其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第1卷第6期上(19xx年4月版)。本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是一篇精湛的散文。济南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之中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语言大师的笔下,它的山光水色无不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这就是老舍妙笔生花的神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上有三大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且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放在了第一位,因此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学会用心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其次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再次则是培养学生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
本文作为一篇精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时必须向学生重点讲解作者是如何得出济南冬天的独特天气特征的,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情感的写法。
四、说教学难点
教学中如何去组织好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学习恐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有的学生一听到老师说可以进行讨论,他就来劲了,以为可以自由发挥了,也就不会认真地去阅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疑问,然后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老师就必须做到放得开,还要收得拢。至于品味文中优美语言则是另一个难点。刚进入七年级的同学,说要让他们自己去赏析精美散文的语言,他们还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说可以从修辞的运用这一方面去分析,所以教学时就必须讲清楚讲透彻。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作为讲读课文,可以安排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解说标题,简介作者,积累字词,整体感知并探究课文内容第一段;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内容第二至五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品味文章精美语言,总结全文并拓展延伸。
六、说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语
一篇课文的导入语,要求短小精悍,新颖别致,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本文的教学可以从本单元的第一课,也就是朱自清的《春》导入。
2、解说标题
这一过程要做到认真细致,理解了标题,文末那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理解也就非常容易了。可以从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这一方面来理解,标题是特定环境(济南)里的`冬天,而文末则是特定时令(冬天)里的济南。
3、说作者
抓住老舍的原名,字,称号,两部著名小说《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以及话剧《茶馆》,《龙须沟》即可。
4、说字词积累
这一环节,我觉得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不过也简单,就几分钟,可以从读准字音,区分形似字,解释并积累词语等几个方面着手。
5、说整体感知
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例如老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等,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去感知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济南冬天的景物,对济南冬天的感情以及全文的层次结构等。当然也可以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6、说具体内容探究
这个环节是重点,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个环节。内容探究可以逐段逐段进行,同时要落实到具体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涵盖每个段落,或者内容方面,或者层次结构方面,或者修辞方面,或者语言方面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可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进行合作讨论,质疑,也可以由老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作答。例如文章第一段的探究,就可以设计问题为以下几个:济南的冬天气候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特点的?济南的冬天是“听不到风声”的跟“没有风”有什么区别?“宝地”一词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至于作者观察角度选择和变化,语言的运用,色彩的调配,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情景交融等方面的探究则必须是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来进行。
另外在探究之前,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一可以锻炼朗读能力,二可以培养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嘛。
七、说学生学法
学生刚刚学习完本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春》,或多或少具备了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基础,因此本文的学习,可以进行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质疑。当然每组的任务要明确,讨论时也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成为闲聊。最后每一个问题我都得归纳明确。
八、说拓展延伸
在连续学习了两篇写景抒情散文之后,可以让学生练练笔,也来写写自己身边的景物。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征,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结合当前时令,可以拟好题,例如《秋天的田野》,《xx的秋天》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题目,字数不要求多,一两百字就可以了。写好的可以拿出来展示一下,奇文共欣赏哦!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本文时的思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其中肯定有些不妥当的地方,在此就恳请各位指正,我一定虚心接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