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小学课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课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沙漠神树”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这篇课文旨在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自然的权利,更有保护自然的责任。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小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他们对胡杨这种树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相关资料补充来增加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多媒体资源,感受胡杨的特点和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以及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的特点和品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难点:

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以及表达的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以读促讲,自主感悟: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交流,体会情感。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5分钟):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或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0分钟):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指名学生读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初步了解胡杨的特点和品质。

精读课文,深入了解(20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等品质,并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以及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10分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关于胡杨和环境保护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小学课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4.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胡杨图片)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有一幅画面会令你的心灵为之震撼——在茫茫戈壁的深处,在浩瀚沙海的边缘,在一片阳光骄纵、风沙暴烈的盐碱地上,有一种顽强的树木在向恶劣的环境挑战,那就是其貌不扬却感天动地的胡杨。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说,胡杨三千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板书课题)

二、初识胡杨,了解特点

(一)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心中的胡杨。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胡杨。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词,并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

2.检测生字词识记、理解词语情况。

3.检测读书成果。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在课后“指南针”的指导下,围绕课文内容质疑、解疑。

(3)总结质疑、解疑方法。

教师小结:读书时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对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课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想象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源、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的批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胡杨喜爱、同情和赞美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品味胡杨性格,读中感悟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措施: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领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对环保事业的.关注进而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措施:借助网络资源,资料补充,理解文中“祈求”三个层次的含义,与作者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语文层面:

首先,五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已经养成了“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习惯,能够圈点批画出自

己的独特感受;

另外,学生具备了读写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想付诸笔端。

二、信息技术层面:

学生对互联网已经有了接触和认识,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养成了使用信息的意识,能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使用及分析

第一环节提精生情,初识胡杨之“美”,铺陈高贵底蕴。

直观感受胡杨是“最美丽”的树,奠定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赞美胡杨,完成胡杨是“最美丽的树”这一特点的教学。

课件配合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联动下,奠定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感情基调。

使用PPT的图像功能,为学生呈现胡杨树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看到胡杨树的种种姿态,不由得心中发出赞叹。

利用PPT的声音功能,配以一曲苍凉的《暮尘音悲曲》,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同时,对胡杨肃然起敬。从而达到提精的目的。

第二环节

走进文本,品读胡杨之“最”,触碰高贵灵魂。

抓住重点词句,圈点批画,在读中理解胡杨是“最坚韧的树”“最无私的树”“最悲壮的树”三个特点。感受到作者为胡杨赋予了人的性格,感悟到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读中自主感悟。

2、导学结合,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写作方法。

3、情境再现,读中物化自我,升华内心情感。

配合图片和声音,在学生理解了胡杨的特点之后,再次感受胡杨的种种姿态,将心中已经涌动出的那份情感释放出来,感受到胡杨精神的可贵,发自内心的赞美胡杨,达到与作者心息相通的目的。

第三环节情感转变,感悟胡杨之“悲”,唤起环保意识。

探究胡杨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结合课外资料认识到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忽视了保护意识,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

1、借助网络资源,对比中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变化。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

2、细读课文,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与之产生共鸣。

借助西域文明的复原图片和现在楼兰废墟的视频画面,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下必然引起学生的情感变化,为反思胡杨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

以读代讲,理解“祈求”内涵,坚定保护信心。

理解三个“祈求”的含义,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突破教学难点。

以读代讲,读写结合,感物咏志,抒发内心情感,坚定保护环境信心。

以声音创设情景,带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将内心想说的话写出来全班交流。如果因时间有限不能全员交流,也可以把感受上传到班级主页中继续交流,将这项作业延伸到课外。

小学课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方法:

讲授,沟通

学习方式:

朗读、小组合作、自学及自评。

教学过程:

(一)教师方面

①导入情境

打开课本,指导学生看图(课本内),从两幅图中观察胡杨的外貌的不同,引出课题。(2’)②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8’)

2、问题引入:(22’)

(1)胡杨树在地球上有多久的`历史,它主要生长在什么地方?

(2)作者从哪几方面赞颂胡杨?(坚韧、无么、悲壮)

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赞颂胡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胡杨为什么会有“哭”的时候?

(4)作者有什么样的祈求?(对上苍,对胡杨,对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为什么要祈求?

集体讨论:本篇课文,作者把胡杨都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比作战士,与沙漠进行抗争)

找出作者对胡杨树开容的词,为什么会用这些词语。(孑然凄立、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等)

为什么作者对胡杨会心痛,对胡杨作者有怎样的信念?(我坚信:………)有感情地朗读八、九自然段。

3、思维拓展

作者对胡杨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树种,他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而且,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定会十会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

4、全课小结(6’)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胡杨在作者眼中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树种,而且是一种可贵品格。同时感受到作者对胡杨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出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5、指导背诵: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2’)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观图,直面感受

2、读课文;看小黑板,读(组)词

3、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4、画波浪线,找出描写胡杨的形容词,郎读词语

5、自由讨论交流,总结回答问题

6、指名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主要以问题教学为主,学生讨论并举进行,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与学生共同理解、感悟课文中胡杨的可贵品质,同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朗读中感情投入的朗读技巧,学生通过学习,对课文有了较好的理解,并能较好地完成课文读后感。

但在教学中亦存在许多纰漏。通过自我认真反思,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上对文中段落的讲解和朗读不到位,学生对整篇课文所呈现出的主题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领悟,致使在拓展思维方面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够活跃,没有把课文搬出课堂,融进沙漠中屹立的胡杨。同时心中生怕学生不理解,讲得多,放得少,激励方式单一,整堂课学生表现不够活跃。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