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 朗读感悟法 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 、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 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 (世界) 如梦境

鱼 (天堂)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并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

3、理解课题“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和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懂得“爱”能创造“幸福”的真谛。

4、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重点:

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

1、理解课题丰富的内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做好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1、复习课文概况

2、检查课外预习情况

认真读课文8-22节,然后简要复述科林是怎么点亮灯塔的。

(1)、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 )点亮灯塔

( )搜集煤油

( )询问方法

(2)、补全板书

二、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1、询问方法

师:科林带着对父亲的爱,决定重新点亮为船只导航的灯塔,他去询问了看塔人达菲先生,认真读课文8——16小节,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科林急切的心情?用直线划出。

A、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B、自由朗读体会,抓住关键动词

C、交流,指导朗读

(1) 找寻特点

(2) 明确作用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D、知道人物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的

(1)找寻特点

(2)明确作用

师: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E、分角色朗读

2、自学搜集煤油

A、学生自学:

B、集体交流

(1)句子出示

(2)寻找关键词

(3)明确作用

C、根据提示齐读,读出感情

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师:科林的成功用达菲先生的话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你觉得呢?

板书: 毅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科林的心情变化,感受科林的幸福。

1、师:灯塔终于点亮了,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此时的科林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听着平安夜的歌声,看着远处经过自己努力点亮的灯塔,科林十分( )心想:( )。

2、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1)师:有了灯塔的导航,渔船终于靠了岸。灯塔给科林一家带来了什么?给渔船上所有人,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什么?带着问题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幸福

(2)情境说话:圣诞的钟声敲响了,虽然科林没有点燃那根圣诞小蜡烛,但是他觉得 因为

(3)理解课题

四、课堂练笔,读写整合

科林是如何搜集到第一杯煤油的?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小组交流,学生代表执笔

2、集体交流,师及时指导

3、及时修改,再作交流

五:小结作业布置

科林用了三小时搜集了四桶煤油,前后三小时科林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请你写一写科林搜集煤油的整个过程,注意有详有略,通过言行展现人物的内心。

板书:

( 成功 )点亮灯塔

13、科林的圣诞蜡烛( 努力 )搜集煤油

( 急切 )询问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对于《西游记》的故事,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学生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的相关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本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及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2、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4、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大家学习“石猴”勇敢顽强、敢作敢为的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

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词句,标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上交流。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老师也喜欢《西游记》,我最喜欢其中的角色是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了一只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我们来看看,最初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说一说本课的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指导阅读,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的形象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石猴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1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

5、小结过渡:这只快乐、自在、可爱的石猴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

四、自主品读感悟,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感悟猴王的形象

1、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板书:水帘洞)

2、品读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1)石猴成王这一经过写得非常精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写下批注。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文章三次写石猴跳入水帘洞,反复写石猴“瞑目蹲身”“跳”。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及语言的个性化。可加上动作来读。

(4)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是前后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神态、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5)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板书:“石猴”更改为“美猴王”)

3、我们了解了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对石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个性使他当上猴王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五、回顾拓展,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整体回顾:全文用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了,是哪一副对联,你发现了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体会“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妙处。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补充板书:福地洞天)

3、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4、总结:《西游记》是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名著。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对于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