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好,天气炎热,各位老师都辛苦了。
希望我的说课能够给各位老师带来一丝清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3课《我心中的未来》《我心中的未来》是一节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以进一步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未来的蓝图,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为目标的课程,为今后学生们学习运用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表现奠定了基础。
基于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的变化,了解想象画创作的基本表现形式与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想使学生表现出心中的我心中的未来,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了解我心中的未来浅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思、想象、合理构图,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心中的未来是我认为的本节课的重点所在。而尝试用不同的美术造型表现方式体现心中的未来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绘画示范作品,科幻类资料、视频等。并让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准备铅笔,白纸,橡皮擦、蜡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以便更好的完成这一次有趣的互动。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启发引导法、讲解分析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采取欣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欣赏观察,合作练习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呢?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听音乐引好奇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贺瑞斯曾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更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将以儿童歌曲《种太阳》来引入课题,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幻想过未来呢?在你们的心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们通过音乐的歌词和讨论,对今天的课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看视频谈构思在这一环节讲解知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重点。我会采取欣赏、交流、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到未来的高科技世界里遨游。播放视频和图片,展示高科技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单的说说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看法,让学生在欣赏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然后引导同学们欣赏教材上的范图和老师展出的示范作品,从表现形式、材质、色彩、构思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借助哪些因素幻想出对未来的向往?它的`构思、构图以及色彩应用等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如果让你去画,你打算怎么去表现呢?”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承担着激发兴趣的任务,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创作素材,让他们对心中的未来有个更准确的想象。
三、画未来显个性在这一环节,学生将动手亲自实践,突破难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共同尝试绘制一副我心中的未来,同时老师简单讲解绘制的方法与步骤,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表现心中未来的方法及合作方案,各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和合作方法后将本组的合作方法和制作方案向全班同学介绍。我播放梦幻轻松的背景音乐,鼓励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动脑,有创意的用水彩笔、铅笔、蜡笔等工具,尝试以不同绘画的方式表现心中的未来。在同学们绘制的过程中,我来回巡视,全面观察学生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随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作业,做其他学生的榜样,这样学生们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气氛,作品的效果和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和被认可的乐趣。
四、展览作品评优缺在这一环节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介绍表达和欣赏评价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内在的潜能,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举办一个故事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和描述自己的创作画面,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荐,并谈谈在这次创作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然后让所有的同学作为观众,从色彩、构图、创意等方面以欣赏宽容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评述。“你觉得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地方呢?”这么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老师评价:对所有的作品都进行肯定,从作品的美感、绘制方法、设计创意、合作意识等鼓励和认可学生,同时对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创造,就没有对与错,只有好和更好了。
五、总结收获试创新在这一环节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延伸课后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们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的感受,有没有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吗?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科幻资料和图片,或者一些高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最后我想说说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便于梳理知识,让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简明扼而直观的再现在学生面前,我采用了趣味型和知识型想结合的板书:我心中的未来投影区板书区展览区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倾听,希望老师们多多点评,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指出完善的方向。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的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结合学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分析,学习概括、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点及表现。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疑问导入
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奇奇买汽车的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汽车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汽车,为后面画汽车做好铺垫,并为学生设疑问,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引出本课课题——《画汽车》。
(二)引导启发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三)自主探究 大胆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我的汽车我做主”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展示欣赏
评价作品,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做到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五)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课虽尽,但趣无穷”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汽车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让色彩动起来》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启发学生对强烈的对比色及其运用方面展开探索,对色彩对比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充满动感的作品,加强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从而使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能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而且色彩,在孩子的心中是美妙的,是神奇的。他们往往能创造出我们成人想象力所不及的童话般的美丽。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除去这种对色彩的情感表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方面的知识,如原色与间色、冷暖色、明度等。故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知识,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色彩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美感,深入了解对比色知识;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回忆、探究、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对比色知识和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带来的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色创作富有动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理解和运用对比色。
【难点】
对比色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在操作中发现并进行自主探究和评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基本的绘画工具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出示具有动感的图片,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感受到“动感”后,我会紧接着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还会有动的感觉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从而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
(一)认识对比色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设置了“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的环节。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色彩给你欢快、有节奏的感觉?学生往往会从红色、黄色等鲜亮的颜色回答,我会顺势抓住学生的回答,出示色相环并引导学生找一找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以及这些色彩在色相环中距离是怎样的?进而总结出在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绿、蓝-橙、黄-紫互为对比色。通过观察色相环认识对比色,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也设置了一个坡度,降低了难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积极性。
(二)感受对比色
在学生对对比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我会多媒体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你什么感受?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对比色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运用对比色让画面动起来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思考在生活中存在哪些对比色?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我设置了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的环节。
在具体的实践练习前先提出问题:要想表现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你认为如何用色最合适?强化学生对于对比色的认识。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会巡视辅导并用ppt滚动更多作品,给同学们提供创作资料。
环节四:展示评价,分享对比色作品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色彩的运用、创作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小结作业——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并让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这是第五册实验教材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无限的感慨。这门艺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形式的儿童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从宋代的《瑞阳宝贝》,到清代的《天伦之乐》,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长,再到解放后奴隶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现形式包括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和摄影。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艺术的信息,而且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境,一种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在那里,艺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达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给予生活指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设计了接下来的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在的目标
我将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时期的童年生活状况,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学会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欣赏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儿童生活的差异。
(2)了解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写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的困难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在的三年级学生,并针对发达的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这节课主要采用创建场景的方法,观察和欣赏、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比较,并使用多媒体课件,一个受欢迎的教学形式的小学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意愿,把枯燥的讲解变成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
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形象是出发点和关键。在这门课上,我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作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承运
1、游戏介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边唱边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并让一两个同学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本设计是为了创造一个场景,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从而为进一步了解童年铺平道路。)
2、初步的经验和欣赏要求
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乐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童年画面。多媒体将课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诉我你最喜欢的画。
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审美场景,对自己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小组学习,交流审美经验
(1)根据学生喜爱的作品分为六组。
(让学生掌握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通过志愿分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