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桥教案

欢迎阅读奇妙的桥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妙的桥教案 篇1

目标:

1、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2、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2、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

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1、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2、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3、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4、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奇妙的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特点,用联想、夸张等艺术手法设计表现一座具有家乡特色的泥塑桥。

2.欣赏不同特征的桥,了解与桥有关的文化和知识,运用叠加、排列等方法将泥片、泥球、泥条巧妙组合,塑造一座桥。

3.增进对家乡桥的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桥,用泥塑表现家乡的桥

教学难点:

表现有家乡特色的桥。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歌曲导入

你知道我们绍兴冠有哪些特色之乡?

生说……

我们绍兴是水乡、桥乡。今天老师通过一首绍兴的民谣带大家来看看绍兴的桥。

活动2【讲授】

二、 观察桥的结构

播放课件观察桥的结构

1.在这个影片里,桥分为哪两类?

生说……

2.老桥在我们绍兴这片广袤的水域上随处可见,其中这座桥是我们绍兴桥的代表,它特别有名,知道这座桥吗?

生说八字桥

3.为什么叫他八字桥呢?

生说……

4.是的,它的桥身看起来像个八字,所以称它为八字桥,这座八字桥是中国最早的.水上立交桥,走上这八字桥可以通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桥是我们绍兴人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

5.我们再来欣赏我们学校周围的几座桥,那么这些桥分别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生说……

6.教师总结:桥墩、桥拱、桥栏、桥面

图片展示方桥,这座桥和刚才的桥哪里不一样?

生说……

改变桥结构的形状,就可以创造出不同形式的桥。

7.欣赏不同形式桥:赵州桥、卢沟桥、廊桥

欣赏新桥,观察新桥和老桥的区别有哪些?

生说……

教师总结

活动3【活动】

三、 画设计图

提出设计目标:为泥塑桥画一幅设计图,思考如何把有绍兴特色的事物和桥联系起来?

生说方法……

教师总结……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点评优秀的设计图,推选出小组里最好的设计图,并讨论修改完善。

活动4【活动】

四、 做陶泥桥

1.提出今日作业:泥塑家乡的桥。

2.说陶泥制作的基本要素,泥球、你条、泥块以及变化方法。

3.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4.听音乐做泥塑桥,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5【作业】

五、 作业展示

奇妙的桥教案 篇3

材料准备:

不同材质的纸张(硬卡纸和包装纸)、积木

制作方法:

用折、卷等方法将纸做成不同的桥面,两端各摞相同数量的积木做桥墩。

实验操作:

在桥墩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用相同材质的纸(硬卡纸〉做成不同的桥面,在上面码放积木,看哪种桥面的承重力大。

在桥墩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用不同材质的纸(硬卡纸和包装纸)做成相同的桥面,在上面码放积木,看哪种桥面的承重力大。

在桥面材质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桥墩之间的距离,观察桥面承重力的变化。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尽可能制作多种形状的桥面,反复实验。

引导幼儿探索桥面承重力的大小与桥面材质、形状、桥墩距离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替代:

桥面不变,改变桥墩的材质、粗细、高矮、形状等进行实验。

引导幼儿制作纸桌、纸凳等进行游戏。

用各种材料做桥面(海绵、吹塑板、塑料板等),比较其承重力的不同。

科学小知识

一张纸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主要取决于纸张受力时的弯矩。穹矩即纸张的受力点和受反作用力的点之间的距离。育矩越大,纸张承受的力越大,反之越小。直接把重物放在纸上,則纸的受

力点和受反作用力点几乎在同一位置上,因此弯矩小,所承受的力就最小。把重物放在竖直的纸卷上,纸的弯矩较大,因此承受的力较大。

奇妙的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老支书果决地指挥一百多村民逃生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悟”这两种简单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好品质,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3.理解文章的题目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桥》。(ppt)

2.就在黎明的时候,这座木桥边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ppt)

3.学生汇报。

(二)讲授新课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学生交流)课件出示:(ppt)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请同学用心读一读这几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及可怕。)

6.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到第三自然段。(ppt)

7.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他们有没有出路?

生: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桥。

师:此时的木桥便成了什么?

生:生命桥、唯一的道路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过渡:洪水在狞笑,死亡在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生命桥奔去。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是谁?他与人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然后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1)镇定的老汉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ppt)

a.一个“盯”字,表现出老汉在思索对策,想办法让人么尽快逃离。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的感觉是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镇定给人山一般的感觉。(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ppt)

从这段话中,你有什么发现?

“党员排在后边”,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老汉他的镇定扭转当时危险的形势,最终人们是怎样过桥的。

(生读句子”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体会“依次”。)(ppt)

(2)忘我的老汉

a.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他有没机会先过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忠于职责舍己为人)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

(3)无私的老汉

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14-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ppt)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生默读,谈感想。

3.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使人们读完后才恍然大悟,这样的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文的写作特点:

a.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

b.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c.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4.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准备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ppt)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è)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六、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听风呜咽着,云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祭奠他最心爱的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获救的村民都来了,默默地站在老汉的墓碑前思绪万千,假如你是一个获救的村民,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版块比较鲜明,分为三部分:

一、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品读,感受洪水的凶猛;

二、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品读,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汉;

三、感情升华,体会老汉的伟大和无私,和老汉、村民情景交融。

在品读句子的时候,着重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指导,入情入境,和作者对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学生能读好这句话,就说明他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中,对文章的理解比较深刻了。在对句子分析的时候,课堂的一个学生说从“老汉沙哑地喊话”中,“沙哑”这个词让他感受到老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是啊,也许老汉的声音原本不是沙哑的呢,是因为担心民众的安全,一遍又一遍地喊话,才变沙哑的,在备课的时候,这个词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可是学生注意到了,这是个令我很惊喜的课堂生成,说明学生在思考,在领悟!上完这节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恰当,没有精彩的评价语;让学生合作学习这一块做得不够好等等,一次次的总结,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希望下次能更上一层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