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且形象的环境。进行情境创设,是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型学习模式应用的重要一步。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问题融入到情境创设之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程度。利用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创设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这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以探究性问题为基础的数学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入十分有利。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理解水平,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联系。比如在进行“减法”教学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日常购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当作是一个商场,教师扮演营业员,专卖水果,而学生则是顾客,每一名学生手中有10元钱,教师那里有苹果,2元一个;香蕉,1元一根;橙子,3元一个。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比如要求基础层的学生从教师这里买一样东西,算出自己应剩多少钱。要求中等层的学生从教师这里买两样东西,算出自己应剩多少钱。这样,教师利用一个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情境,使学生探究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会在问题与情境的引导之下,对减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理解更加清晰。以数学内容为基础,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二、师生和谐,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也是一样,只有课堂氛围轻松了,学生才可以进行思考与探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来。探究,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的重要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就要给学生发挥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与老旧的教学思想,将课堂交给学生,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机会进行思考与自我观点的.表达,使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组织者。比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讲解之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可以运用其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不得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学生喜爱大声朗读,那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记忆。如果学生喜欢在纸上重复写,那教师就引导学生重复写乘法口诀。当学生的学习意见被教师采纳之时,学生会认识到其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自由,对于探究型学习模式会充满热情与期待。

三、教学创新,引导学生探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成果已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之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探究型小学数学课堂的形成。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条理性更强,生动度更高,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将所有的教学内容罗列于课件之上,这样的做法是过于极端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究的角度出发,对多媒体使用的频率与比例进行控制,将与多媒体使用有一定关系的内容置于课件之中。比如在进行“平移与旋转”的讲解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口述的方法对图形的平移概念与旋转概念进行讲解。但是,在涉及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实例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动画的播放,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图形平移与旋转的过程。在这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个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将图形按规定进行平移与旋转,看其自己的平移与旋转过程是否与幻灯片中的过程一致。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注意力得到集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对图形平移与旋转的概念进行理解,探究个性化的方法进行应用。教学创新,对于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十分有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整体的促进作用。利用小学数学这样一个理性化的科目加强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潜移转化中得到培养与发展。笔者从三个维度对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强调,希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得到教师的重视。更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学同仁将探究型学习模式恰当地进行实践运用,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2

3月14日,听了秦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秦院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3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平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4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