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祝福读书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读书心得 篇1
祥林嫂是鲁迅老师《祝福》的女主角。辛亥革命前后,她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祥林嫂在封建统治的影响下,被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紧紧捆绑。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让她守节,神权罚她“不守节”。她在这紧绷的网中挣扎,偶尔闪烁几下反抗的火花,但几经周折,她变成了木刻般的“活物”,最终在痛苦的挣扎中带着对地狱的恐惧和颤抖走向死亡。
有人说祥林嫂太弱了。她只知道如何接受自己想要的,不敢与命运抗争,就这样以悲剧收场。她软弱的性格害死了她。
祥林嫂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吗?她没打架吗?当初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带着对旧生活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冲了出来。当她被婆婆逼嫁给何老刘时,“一路只哭着骂着,被抬到何家,嗓子完全哑了”。她“一头撞在香炉一角,头上碰了个大洞,血流如注”。她,一个年轻的祥林嫂,连命都拼了,可是她死了,还在封建社会裹着的那种毒茧里,束缚着她。怎么可能突破重围?等待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无尽的煎熬和痛苦。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不是她的性格,而是凶残的恶魔——封建礼教,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是社会悲剧,沉重的社会悲剧!
通过祥林嫂,我才能真正了解当时的中国女性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她们的心在封建社会是如何被侵蚀的。现在回想起来,残酷的封建统治已经成为过去。祥林嫂的悲剧还能发生吗?
祝福读书心得 篇2
近日,读了鲁迅《彷徨》中的《祝福》一文,对鲁迅的文章又增添了几分认识。
《祝福》写了“我”回家过年时,听说了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外乡人,初来鲁镇时活泼开朗、勤劳朴实,深受大家喜爱。但她丧夫后被逼再婚,而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却都因意外丧生,她沦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后,自闭起来,最终不得不自了终生,期盼着下地狱与家人重逢。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读后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图,便是要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来批判禁锢人的封建思想。纵观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丧夫后,受封建思想中妇女要“守节”,不能再嫁的影响下,不肯再婚,甚至寻死;后来,被逼再嫁后,在别人的眼里她已“失节”,于是人们便不停嘲笑她,歧视她,给她带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然而,她尽管尝试挽回名誉,却寄希望于神灵,向庙里捐门槛以求摆脱“罪名”,但这终究是无用的;最后,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杀,以求在地狱中与家人能重逢。仔细想来,这导致其悲惨遭遇的竟几乎全部源于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让人不能呼吸,不给人活路。人们认识到了这思想的罪恶后,便会摒弃它,从而动摇封建统治根基,推动社会进步。
值得学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毫无觉悟,在千百年延续下的封建思想中混沌地活着。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人们觉醒呢?事实证明,直接攻击旧思想,宣传新思想,不但不会被接受,还会被当作反动思想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于是,鲁迅便富于战略性地用叙事的方式,婉转地让读者自己觉醒。人们一开始读来,不会存有戒备心理,只是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来看,或许它平常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随着阅读深入,他却不知不觉地发现,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似乎并不是偶然。再一琢磨,便不难察觉这些悲剧都是由封建思想导致的。即便思考到这也就足够了,在这类文章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便对封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便会毫不犹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见,斗争不能只靠冲动和热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今天,我们在赞叹鲁迅的文笔和构思时,更应该感谢他,是他为黑暗的中国带来第一缕曙光。
祝福读书心得 篇3
这一年没有未来,本质上是荒凉的。莫莫不得不让人颤抖。走在古城里,就像看透了那些没有热情,心寒的灵魂。泥土比它更便宜,更丑陋,更可怜。野兽苍白的牙印充满了沧桑,最后肉体和堕落的灵魂一起坠入地狱.
她死的时候真的没有任何想法。她被这个世界碾压,最后以一个死去的灵魂告终。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一个孤独的灵魂,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群被时代培养的贪婪的恶魔,蚕食着人们的情感,渐渐地冷酷的心刺痛了懦弱的灵魂,一次次用冷言冷语和冷嘲热讽扼杀了她的生命力,活着成了最终的追求。所谓善良,冷酷到宣扬生无所爱,死无所安。带着麻木和莫莫磨砺出的利剑,最后一颗柔软血腥的心被割破,最后一次颤抖被耗尽。
对生活的信念,不!这不再是生命,它只是一个被折磨的身体,应该叫:活着的信念。它也在被用作安慰的沉闷而麻木的观众中被摧毁了。它老了,腐烂了,像尸体一样死去。很惨,无动于衷。如果心里有忧愁,脸上没有忧愁,那是爱情造成的;如果她脸上没有悲伤,内心像干涸的泉水,那么她对生活没有留恋,内心也没有悲伤,她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只等着自己尘封的身体在浪漫的月份里被吹走,和已经腐朽的灵魂一起进入地狱,让绝望的灵魂在死后肯定没有办法摆脱,然后去地下继续过懦弱的生活,等待有一天的救赎.
怎么了?连眼泪都被封建礼教打上了记号,成为麻木看客的摆设。
怎么回事?连“善良”都给道士戴上了丑陋虚伪的桂冠,变成了残忍看客的嘲讽。
如果她不死,她就得死。在这样一个MoMo的世界里,没有精神上的支持,她怎么能‘活着’呢?不如死了,弄个“无辜”的身体,看看各种人的丑、俗、死.
祝福读书心得 篇4
《祝福》是一篇让我感受颇多的文章。文中祥林嫂一生命运坎坷,深受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无人性的摧残,四十上下就头发全白,脸无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尸体,最终走向生命的毁灭。
就这样一个平凡、朴实的底层劳动妇女,只想平平安安过一辈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愿望却得不到满足。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封建礼教的毒害虽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视。这不仅在当时封建社会是这样,如今所处社会也存在这种问题。
一位老人见义勇为抓小偷,周围路人却在旁围观,无人出手相助;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头发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纪较大腿脚不灵活,行动有点缓慢,公交车司机竟不耐烦地催促老人快点,而车上乘客也都没起身让座;一个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时想不开想自杀的学生站在高楼顶上,楼下的人不但没劝阻他,让他想开点,反而幸灾乐祸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么不跳呢?”……生活中这些情况时有发生,难道我们不该自我反省吗?反省以前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是否也充当了一个只想看看热闹、不为别人设生出地看想的旁观者的角色。
好在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就是其中一员。谢延信为遵守当年与重病的妻子“你死后,我一定好好照顾岳父、岳母”的诺言,在妻子离开后,细心照顾岳父岳母,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一丝怨言,他就这样一直赡养着两老,抚养着女儿。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其中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只有谢延信能体会到。谢延信犹如一头廋弱的老马,一步一步登上善良的顶峰,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在这样一个提倡和谐社会的圈子里,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生来皆是善的,只不过是不小心走错了方向。我们不乞求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事,只本能以一颗善心待人,让困境中的人们看到一缕阳光,感受一丝温暖,找回一点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娇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们能细心呵护,精心照料,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残败的玫瑰会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会永远成为过去,和谐的社会将不会再有如此的悲剧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