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

欢迎阅读社会调查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

XX年2月10日上午,在我校团委,政教处的呼吁下,我们针对现阶段塑料袋使用的问题,开展了此次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此次宣传活动我们在准备宣传材料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利用网络、书刊等方式查阅各种环保知识宣传资料。现将我此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及心得体会(针对“白色污染” )进行分析。

一、我们的实践过程:

首先,我们来到宣传台,认真阅读了展示牌上的环保知识宣传,了解了关于泰兴市污染治理及成果。紧接着,我们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污水处理情况和流程,展望了泰兴市未来发展规划和积极构建全社会关注环保的人文环境、绿色环境。

二、分析: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县,为四川省**市下属县。因建设**坝水电站,包括**老县城在内的大面积区域成为淹没区。作为**儿女的一份子,在此就库区变迁情况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调查主要目标有五点。1.了解水位上涨过程。2.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3.了解人文景观的变化。4.了解人们生活的变化。5.其余一些连锁反应。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为主,听取群众认识,另通过网络渠道扩宽认识面,再以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

调查时间。联系上个寒假期间实地造访得到的认识,于暑假期间进行三天的实地考察(20xx年7月17日至19日),此后为不定量的时间补充完善所得。

一,水位上涨过程。

整个过程采取分期蓄水的方式,逐次提高水位。以下是三次了解或观察到的水位情况。20xx年10月12日开始蓄水,水位至县城后山山脚。20xx年2月,水位至原汽车站下方五米左右。20xx年7月,水位至汽车站上方四米。据称,下一次蓄水将再提高九米。

二,自然环境的变化。

原本为急湍激流的金沙江变得极为平静,出现“两岸连山卧平湖”的景象。原金沙江夹带大量泥沙,颜色以红黄色为主,夏秋季节的雨后最盛,冬春季节颜色稍淡。而今,江水为翠绿的一片,水愈深颜色愈深,显得极为浓郁。

高岗成为岛屿或半岛,山腰成为曲线的江岸,出现许多峡湾。**县在广大山区腹地,县城沿江呈带状分布,其后便为高山高岗,水位上涨后,县城沉睡江底,高山高岗成为天然的江堤。其风景极好,若能乘舟相游期间,甚为美妙。

沟渠成为金沙江的一部分。县内有许多的山沟,将山上积水引入江内,大沟如清凉寺沟、大桥沟、五米桥沟、冒水孔等,加上不计数的小渠,这些“两山夹水”的地域在水位上涨后,成为巨大的峡湾,虽可以视为天然的港湾,但也拉长了水岸线,使得淹没区更为广阔,沿江交通也更多曲折。

三,人文景观的变化。

千年古县沉眠江底。石砌街道、石阶等充满古韵味的景观消失,全木结构建筑群落消失,后来兴建的现代建筑也成为碎砖后消失。

许多的树木,或伐掉运走,或移植新县城。其迁树技术极差,加上气候影响,造成极多树木枯死在新县城。至于那些价值较高的古树,如高龄的黄葛树和银杏,暂不知去向。

县城后山有几座凉亭,所处位置较高,呈俯瞰县城模样,现在仍然保存完好。如望江亭、凤凰亭,以后水位上涨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清凉寺是县内最大的佛寺,前殿为大雄宝殿,后院为观音阁,内置塑像极多,法相庄严。观音阁内,另有石狮、碑刻、竹、月季。自水位淹没此地后,其情况尚未得知。另县内金沙村有川泽庙与隐于山坡间的一座观音庙。

水位上涨后,极多地势低的坟墓被淹没。坟墓最集中的是县城后山,山上的坟墓群如往常,半山腰的许多坟墓则被淹没,也有正好悬在岸边的。有人称曾看见一棺木漂浮在江面,盘旋甚久。

水果林景观的变化。原县内广泛发展水果业,成为遍地果林的盛况。水位上涨后,地势低的椪柑林、红袍柑林、油桃林、桂圆林等都不复存在。地势较高的枇杷林、枣子林、核桃林、李子林、梨林等则得以保存。

赶集文化的变迁。未搬迁时,人们在农历逢二、五、八到县城内赶集,买或者卖,盛况已久,街道也常显得拥挤。现在大部分人搬到了新县城,留锦屏镇以原县城的位置为基准退后安置,形成以二十余栋六层楼房组成的居民区,赶集习俗仍在,只是极为萧条。

渡河文化的变迁。**县居四川,绥江县居云南,两省人民隔江相望,通婚也极多(连带的,许多小孩子就被取名字为“某云川”)。上游的金沙村与云南的新滩镇相望,下游**县城与石龙店相望,人们商贸往来、走亲访友,都依赖渡河船,故渡河船就在这段区域内运转频繁。

捕鱼文化的变化。往常江水流淌甚急,人们多爱好“安钓”和“舀鱼”,也有几家人乘着小渔船“安网”,最少见的是“扣鱼”和“撒网”。

“安钓”:以小鱼为诱饵勾在钓钩上,再把线抛出岸边十多米,将裹线的木板安放在岸上,第二天去查看是否钓到鱼。由于成本低廉,有的人自己就有几十个木板,一般人为了兴趣也就准备几个,这时江边就出现了一排排线,甚为壮观。

“舀鱼”。渔具被称为“舀子”,由两根三米左右长的竹竿为主架,两根竹竿的一端由铁丝固定在一起,又可以成一定角度旋转。已固定的那端往上半米处,用半米左右的短竹竿将两根竹竿撑开,形成倒着的字母“A”。未被铁丝固定的那端由连着渔网的线收紧一些,所以“A”字母又被勒得变形。渔网成凹型布置在字母“A”宽阔的那边。这样,人就可以右手握住铁丝固定的那端,左手持着那短竹竿,站在江边石头上,顺着江水一瓢一瓢地舀,瞧见鱼被舀了起来就竖起舀子拣鱼,如果钻进来的是大鱼,就只敢抱着舀子往岸上扔!

“安网”。所用渔网大致就是人们认识中的'渔网。由于水流常常夹杂树枝、破烂塑料等东西,这时渔网就很难收拾。倒是那渔船很有意思,原来都是木头船,后来有了钢板船。由于船很小,在水面颠簸得就厉害,胆小的人是不敢乘坐的。如果老式的木渔船有缝隙渗水,就可以把丝瓜叶和熟石灰掺在一起捣烂,作为补船的材料。

出现“两岸连山卧平湖”景象后,用钓竿钓鱼的人极多。因江里被放养了价值十多万的鱼苗,所以钓鱼的人收获颇为丰富。江面还出现了许多网箱水产养殖,昔日半坏的木船只得作为水上屋子与岸上来往的工具。

游泳文化的变化。人们在江边长大,男子多数都习于水性的,如果不会游泳,很容易被笑话。每年夏天,江边游泳的人极多,其大多数为十多岁的孩子,大人们多乐于捕鱼。事故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惹得大人们极为忧心。人们喜欢“放滩”,也就是跑到上游下水,游出离岸很远,再从下游收进来。其中善游者可以穿过激流游到对岸,也就是从四川游到了云南。水位上涨后,游泳的人极少了,因为岸边有许多漂浮的木屑、塑料垃圾。

四,人们生活的变化。

集中住宅。大部分人搬进了两个小时车程外的新县城,一部分人在老县城的地方退后安置,形成二十余栋六层楼房组成的居民区。不仅如此,部分村子(这些村子并不会被淹没)实行集中住宅的政策,单家独户的房子被铲掉,这是为了退耕护岸林的建设。总体看来,人们生活的住宅越来越集中。

行政办事。县级政府机构等都搬到了新县城,锦屏镇的安宅区设锦屏镇政府和各村办事处。

基础设施。学校方面,原县城的学校迁居新县城。银行方面,锦屏镇有农村合作社,办事效率不高,排队的人极多。水电方面,锦屏镇沿用**县城原水厂,供电依旧。

迁出的人们的景象。新县城成片的小区里,气象各有不同。比较奇特的是一些小区的绿化区被人们种上了豆子、花生、豇豆、芋头等,可见人们失去土地后对土地的渴望,小区内遂出现“见缝插针的种植业”。

民俗习惯。人们的生活面貌越来越城市化,民俗习惯也变化许多,大体上都变淡了。而楼下悠悠扬扬的二胡声,仿佛把老**的味儿带了来。

经济生活水平。搬迁的人们许多是失去的农民、失去工作的工人,所以失业与再就业成为一个问题。而新县城的商业还显得很是萧条,许多门面都处于关闭状态,新开张的店子也鲜有人光顾。

五,其余一些连锁反应。

库区蓄水后,地质被人为改变,有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也可能出现一些地质问题。如滑坡、泥石流这两种在山区容易发生的灾害,此时受水浸泡的山体是否稳定,尚待考量。所以,巩固山体的工作必不可少。

交通方面。地形的改变,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山体间开辟新道路,现在新建的沿江公路是畅通的,道路也更加宽阔。再有,许多地方得新建桥梁,县内地段的地形并不很难,技术上没多大问题,通过观察山貌和路况得知。另外,交通线也有所变化,如某地到某地的实际距离有所变化,人们选择路线可以加以分析后决定。

经济结构。商业尚不兴盛,农业大幅度减少,果林业大幅度减少,渔业养殖和林业正在发展之中。

户口户籍变化。移民搬迁有多种安置方式,造成户籍变化,带来一些麻烦,如身份证与户口簿地址不一致,曾经的地名已经不复存在等。

六,补充。

在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时候,也改造和利用着人们自己,如何恰当处理其中的矛盾是关系根本的大事。人口的增长,迫使人们向自然索取更多,这就出现人地矛盾。特别是住房问题,大量的楼房拔地而起,更多的楼房正在拔地而起,还有许多买了房子的人们还未得到房子(尚在修建当中),这些现象与人们投机炒房有所联系,又涉及更多的问题。

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我们新一代青年又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思考。

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劳动合同法》自20xx年6月29日颁布、20xx年1月1日实施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一方面通过多方宣传、举办培训班、座谈会交流、大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促进《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另一方面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快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着力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监控力度,及时妥善处理劳资纠纷,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确保我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率的提高。

(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向长期化方向发展。

《劳动合同法》强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际是从法律层面促使用人单位改变用工短期行为,考虑用工长期化。《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区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从之前的一年期限为主转变为三至五年期限为主,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均依法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促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更为稳固。

(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用人单位用工管理行为的不断规范。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要把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内容,要求劳动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促使用人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和外部经营行为,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我区各类企业对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及时进行了清理修改,使日常管理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劳动用工主要方面得到了较好的遵守执行。企业用工逐步规范,劳动关系日渐稳定。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目前还存在部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部分劳动密集小型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观望态度,维持原有的用工方式,还未完全根据新法进行调整。还有部分规模较小、用工环境差,管理较差的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消极态度,不遵守法律规定,严重违规用工。对于一些季节性增加用工和临时性用工,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也认为没有必要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

2、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依然存在。

《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据我区企业反映,企业要求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员工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这部分员工有的是因为误解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自由流动;有的是因为不愿缴交社会保险费;有的是误以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一个月后一年内可以要求企业支付双倍工资。在劳动密集型尤其是加工企业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有些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甚至达到50%以上。

3、部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意愿不强。

有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愿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原因有:一是个别私营企业误导劳动者,使劳动者误认为参加社保会减少收入,造成劳动者参保意愿不强;二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未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省范围内自由转移和接续,一些企业外

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认为不能在当地连续参保至享受养老待遇的最低15年参保年限,回原籍后社保关系又不能顺利转移,不愿参保;三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现实中离职后选择退保,觉得退保手续麻烦,而单位缴交的社保统筹金不能退还也不能迁走,主观上排斥参保。

4、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个别条款的理解有异。

我区不少企业反映《劳动合同法》有些条款不容易理解,操作性不强。主要包括计件工人、季节性用工加班工资的计算和计发加班工资的基数确定、劳动合同范本条款过细不利于用人单位实际生产操作及管理、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程度界定、流动性较大的员工重返用人单位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不当可能导致企业用工僵化以及劳务派遣适用的岗位和具体操作程序等问题。

(五)完善《劳动合同法》配套法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执法部门难以操作、用人单位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因此急需出台实施细则和办法,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完善配套法规政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逐步解决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必须尽快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问题。

2、明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操作办法。主要是细化条例,明确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而未签订,经济补偿应如何计算;对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辞而别的,应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用工约束权等。

3、进一步明确年休假、加班工资待遇。年休假计算是否按员工的累计工龄,或是在现企业的工作时间;对于主动要求加班的,是否允许,应如何计算加班工资等。

4、对于特殊性行业、季节性行业的用工进一步明确。对特殊行业,如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研究制定有别于生产性行业,适应自身行业特点的规定;对于淡旺季周期生产、临时性增加用工情况,也制定适用的法律实施细则。

5、规范劳务派遣的具体内容。对于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应如何规范操作。研究制订关于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管细则。

6、明确细化劳动者的责任。对于劳动者自身主观原因没能及时签订合同,劳动者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形如何界定等,应制订明确细化的操作程序指导用人单位具体操作。

社会调查报告 篇4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

a、农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

a、有 18% b、没有 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 32%

b、缺乏法律知识 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 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

a、经常 12% b、偶尔 74% c、从不 1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2%,即6个人(调查对象为50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4%,即7个人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⑹、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 )?

a、三个月 22% b、六个月 48% c、一年 30%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在调查中发现,有52%的大学生不知道,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关,可见大学生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⑺、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 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 32%

b、 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 42%

c、 一般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法律 26%

d、 不重要 0%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