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苏幕遮》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教案 篇1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与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与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与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与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与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与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苏幕遮》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
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学生完成)
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1分)
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
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1分)
【教师拓展】触景生情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路小结:
(一)答题步骤: 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触景生情)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二)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的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
2、“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句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教师拓展】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法”。它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对方的真挚感情。
“对面落笔”常见的类型: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六、课堂小结(教师)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风荷的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以风荷贯穿全文,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通过触景生情和对面落笔,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七、当堂检测(师生互动,学生完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冬至之夜围坐桌前谈论着千里之外的我。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家之情 。
八、课后作业
完成语文练习册中《苏幕遮》的相关练习。
九、 板书
上片:写景 家乡的风荷 触景生情
下片:抒情 思乡之情 对面落笔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配合单元教学重点,围绕诵读展开,将吟咏贯穿始终,通过自读——范读——生读——齐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思乡之情。设计的“思路点拨”和“拓展延伸”,强化了答题思路和知识。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提升。不足之处在于:对个别学生未及时进行评价,以后还应在这方面下功夫,期待更大的进步。
《苏幕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得审美体验。
4、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涵咏写景佳句,把握本词的意境。2、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讨论、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词人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描写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这一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把握本词的意境也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同学们也已经学了不少,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提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荷花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作品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说说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发怀乡之情。)
2、诵读指导:
上阕写景,格调活泼,应读出欢快之感。一、二句低沉,稍慢;三、四句转为欢快;五、六、七句连贯,中速;“风荷举”三字重读。
下阕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前四句慢速,读出喃喃自语的感觉;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3、放录音,范读。
4、学生齐读,读准节奏;再读,把握情感,读出韵味。
四、品味鉴赏
1、上阕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先写室内活动,再写檐间鸟雀的叫声,最后描绘荷塘美景。按照由室内到室外,由所闻到所见,由近景、特写到远观全景的顺序来写。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静中有动。
2、开头两句写词人的室内活动,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燎沉香,消溽暑。”连绵的阴雨,使得房间里又潮湿又闷热,人的心情也是沉闷的,焚香既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驱散心中的烦闷。这两句暗示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写久客思乡伏下了一笔。
3、品味动词,赏析名句
(学生品味、讨论,得出结论)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动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这两句写作者所闻,静中有噪。词人在室内就听到屋檐间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象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一“呼”字,极为传神,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一“窥”字,则把鸟儿们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而有风致。
(2)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能令你想起谁的诗句?
参考:这三句描写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的荷塘美景。“叶上初阳干宿雨”,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珠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地被晒干,这是近景,特写镜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形象地描绘出水面上的荷叶像玉盘一样清新润泽,出水的荷叶,则一片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轻轻摇摆的美妙风姿。清新美丽,动态可拘,有着鲜明的画面感和简约的构图美。在写法上与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不同。前者清新活泼,后者雄浑苍凉),其中“一一”写出荷叶在水面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勾勒出荷花随风轻摇的姿态。“举”表现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4、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哪个意象?又有哪个意象与之照应?
下片抒发思乡之情。景与情联系的纽带是“风荷”这个意象。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荷花令他想起有荷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芙蓉浦”。
5、下阕抒情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故乡遥,何日去” 言离家之远,归乡无期;“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久客京华,身不由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读至此,才发现,首句的“燎沉香”就暗含着久客他乡的羁旅愁思了。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家乡朋友,却写家乡的旧友是否思念自己,使抒情有层次。
这种抒情的方法你还在哪些古诗中见过?如杜甫的《月夜》诗中用过。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却不写自己在长安思念妻儿,而设想妻子在富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以及小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细腻复杂的感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是用这种抒情手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家人深夜谈论离家在外的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着一叶轻舟驶入莲花塘中。梦中飞度,可见思乡情切。“芙蓉浦”的梦境与上片中“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做结,余韵袅袅。
整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目眩。”(《宋四家词选》)
【小结】这首《苏幕遮》清新雅淡,浑若天成,于周词中别具一格。全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并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上下阕连成一片,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写荷数语和轻舟归梦处,更是全词的神来之笔。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远,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余韵无穷。
五、熟读成诵。
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背诵。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咏荷诗,说说他们各描绘了荷花怎样的形态,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何异同。(姿态、颜色、香气;比喻、对比、衬托)
多 叶 红 莲 莲 花
洪适 杨万里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七、课外作业
1、阅读周邦彦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
2、搜集其他描写荷花的诗文,也写一篇吟咏荷花的作文,要求写出新意,不落窠臼。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苏幕遮》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三、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四、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五、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六、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七、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苏幕遮》原文和译文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赏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苏幕遮》教案 篇5
一、导入
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
1.生示范朗读,注意字音。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思乡之情
3.那么你觉得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答:上片欢快,下片黯然神伤
4.大家又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
答:因为押韵,韵脚是:1.暑、语、雨、举。2.去、旅、否、浦。
四、讲解课文
(一).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我们先看上片。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的景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五月份左右,雨后的早晨溽暑侵晓
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答:鸟雀荷叶初阳宿雨
3.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窺言语”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问:此句写荷有什么特点?)
A.声色结合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
B.细节描写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点面结合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总结:作者寥寥数语,就把荷花写的出神入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特别是一个“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就连荷塘月色中那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也不及它之生动简练!难怪王国维称之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4.总结上片,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答:嗅觉听觉视觉
(二).词的上片给我们展示了雨后清晨一个个优美的意象,我们知道不论是诗歌还是词,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一定的意境,那么作者通过写荷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请看下片: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确:是思乡之情
1.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题解:(1)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
(2)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
(3)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兰陵王》中称己为”京华倦客”。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荷花。从“溽暑”我们知道此时的南方应该正处在梅雨季节,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荷花花期当在六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五月份的钱塘应该是满眼都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看来,上下两片就联系起来了。
3.五月渔郎相忆否?
问:同学们看看这句话的主语和上句的一致吗?
答:不一致。前面的主语是“我”,后面的主语是渔郎。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代王磁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思念家乡之人,有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多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难怪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有“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任凝愁。”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高远眺,伫看游子归来。“误几回”已是灵动,后又进一层,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苏轼巨眼识得,认为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东坡是不曾以此许人的。
3.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总结下片:“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起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写自己的想象,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自己。“五月”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投接通现今,,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五.朗读全词,当堂背诵。
总结: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正如陈子龙赞曰:“以沉挚之思,而出之比浅近,使读者骤然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充满深情地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说,这首《苏幕遮》词,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在思想上也有相当可取之处,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