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篇1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篇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技巧。例如,我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计算步骤和原理;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于口算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口算技巧和方法,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口算技巧的理解。

同时,我也将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外,我还将引入一些新的评估方式,如口算比赛、口算挑战等。这些评估方式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口算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

总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将继续思考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篇3

在教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过程中,我深感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是小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法则,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口算速度和准确性。有些学生因为口诀不熟练,导致在计算过程中频繁出错,这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重视乘法口诀的反复练习和巩固。

其次,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他们往往只会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计算,而不懂得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调整计算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口算速度和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题目的特点,鼓励他们尝试多种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灵活性。

最后,我认识到口算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口算学习中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篇4

最近,笔者参加县实验小学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听了三位教师同上的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人教版第六册上数学教材),颇有一番感触。评比采取的是教师抽签后定时备课,然后借班上课的方式。三位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列出30×10的算式,再让学生在比较算法中优化算法,最后让学生用“先算3×1=3,再算30×10=300”进行说理,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课中,有两个班的两位学生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30×10=300?”执教老师想了一下解释说,因为30×1=30,所以30×10=300(即1个30是30,10个30就是300),这位学生对老师的解释似乎还不理解,满脸疑惑地坐下了。我们也感到老师的这一解释,好像是在解释一种算法,而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去解释算理。

类似于这种算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应予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面对学生的疑问。

领会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听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以后不愿意再提问题。这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习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50×40=2000,计算结果得数后面是三个零。”老师因为听明白这一问题是针对30×10=300的反驳,就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顺序:先算5×4=20,再算50×40=2000(20后面的两个数用红粉笔标出)。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结果是三个零,而不是两个零。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要问题是围绕上课的主题,老师都应先予表扬、鼓励。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不断产生的。

对待疑难问题,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什么30×10=300?”这是一个算理教学问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是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如10×9,30×9。因此教师在复习导入时,应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得到算式:10×10和30×10,从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对于30×10=300就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他们会想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新知识,就会说:因为30×9=270,而30×10可以表示成9个30再加上1个30,即270加上30一共是300,所以30×10=300。这一教学策略,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以旧迎新,促迁移”的方法来解决算理这一疑难问题。可惜我们很多教师把这一传统的教学策略忘掉了,以致不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回答不了问题,要借助学生的思维来解决

上述问题教师若一时回答不了,可让全班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来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时,有很多学生想到“30×10”也可以用“30×5+30×5=300”得到结果,这也是一种解释算理的算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乎意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教学是平等的,学生是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学相长,是永恒的教学原理,学会向学生学习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后求助专家

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采用应付了事,不善反思的态度,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当前的课改,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说明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采取一种逃避、马虎应对的态度。如在上这一节课中,有两位教师在课后还认为自己的算法解释是对的。固执己见,往往会误人子弟。敢于正视教学疑难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许多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

教学要创设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在这节课教学进入最后阶段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口算一道题“340×50=?”很多学生口算不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算34×5,再在得数后面补上两个零,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而且有兴趣。最后老师强调,今后一定要学会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这一方法仍是我们今后深入学习经常要运用到的一种重要运算技能。适当渗透今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很好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拓展性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