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

欢迎阅读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5、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展示图片(一):你知道这是谁吗?

展示图片(二):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示:其实,上面的故事是从文言文译来的,文言文和我们现代的文章有很大的区别。

文言文代表着短小精悍的语言问世了,现代文代表着一个通俗易懂的语言诞生了,他们之间各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板:

第一,文言文语言精练,简短,而现代文刚好相反,长篇大论的写一篇作文,文言文用不多的字数就可以描述出作者所写的内容。比如题西林壁,这七言绝句写出了一个动人的诗,画出了一幅逼真的山景画。但是,翻译成现代文,就比较多,像一篇小日记。

第二,文言文的概括力强,那几行话,就可以抒发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就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而现代文就没有这个特殊的功能,无论怎样写,总要有几百字,才可以将文章写的细致。这就是文言文的好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代文也有自己的闪光点,那就是一听就懂,而文言文不好懂。文言文中的奥秘似乎深不可测,但是经典短小,现代文中的语言优美通顺,但没有概括的能力。

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24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学习生字“司”,读准平舌音。)

教师解题:本文节选自《司马光传》。《司马光传》出自《宋史》,《宋史》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二、介绍人物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三、初读感知

1、教师导语: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使用过程中,有传承,有变革,有创新,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如“去”,古义是离开。例句:“众皆弃去”(《司马光》)“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现在的意思是:到……去。又如“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现在的意思是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2、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a、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b、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c、看注释理解词语。

③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⑤看注释理解词语、

(2)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悉皆人人皆知皆大欢喜

(重点指导生字“持”为翘舌音;“司”为前鼻音。)

(3)学习多音字:得(děi dé)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水迸,儿得活。

得(děi dé)

dé1>获取,接受,如得到、得失、得益、得空、得便、得力、心得;2>适合,如得劲、得当、得法、得体;3>满意,如得意、洋洋自得;4>完成,实现,如得逞、得志;5>可以,许可,如不得随地吐痰;

děi1>必须,须要,如可得注意;2>极舒服,极适意,如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②读一读:

a、得(děi)亏司马光反应快砸破水缸,掉进缸里的孩子才得(dé)救了。

(4)理解词语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四、学习“会写字”

司庭登跌众弃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总结。“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的舒展;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撤、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还可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登、持”和左右结构的字“跌、弃”,学生练写。

司:横折钩的横要短,竖要长,里边的“ ”位置稍靠上。

庭:“廷”左边是“廴”不是“辶”,右边“壬”上边是短平撇,中间一横稍长。

登:左上边的横撇横短撇长,右上边有两个短撇,捺要长。

跌:左边窄小,右边高大,“止”下横变为提,“失”中间一撇要长。

众:上边的“人”要宽大,下边两个“人”并排,左边“人”的捺变为一点。

弃:上边要扁小,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一竖撇,右边是一竖。

持:右上边“土”下横最长,中竖与“寸”的竖是两笔,“寸”的竖要靠右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写字指导时让学生自己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加深印象,到自己写字的时候就能正确、美观地把字写在田字格里了。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重点)

3、了解文章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懂得关爱他人。(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24司马光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课文,想一想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

2、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3、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5、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6、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7、自由练习朗读。(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方法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句子时,有的要进行调整,有时还要增添,翻译时才会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通顺的讲述。

运用:如课文第一句话,调整为:群儿于庭戏,(庭中有瓮)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8、司马光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三、品读释疑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群儿戏于庭。

①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②戏:做游戏。

③于:在。

④庭:庭院。

⑤群儿戏于庭。(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板书:原因戏)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一儿:有个小孩。

②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③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④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板书:经过登跌没)

(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①众:别的孩子们。

②皆:全,都。

③弃:丢弃。

③去:离开。

④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①光:指司马光。

②持:拿。

③石:石头。

④击:击打。

⑤破:被打破。

⑥之:它,指水缸。

⑦迸:涌出。

⑧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板书:经过持击破迸)

(5)儿得活: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板书:结果活)

4、简述故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5、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

6、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7、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设计意图: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8、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9、熟读成诵。

(1)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

四、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板书:沉着冷静破瓮救人)

方法指导:

1、怎样读好简短的文言文?(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在文章中指语意的断和连,分为句间停顿和句中短暂停顿。

好处:正确停顿,能帮助理解课文意思,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朗读时富有节奏。

运用:本文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反复诵读后,可以用“/”画出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都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五、学习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课文,你了解到什么写作方法?(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作者在描写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时,简洁的语言中还有对其他孩子的描述,“众皆弃去”反衬出“光持石击瓮”的难能可贵,突显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凸显出司马光机敏聪慧。

3、举例: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这段文字用海鸥、海鸭、企鹅的惊慌衬托出海燕的勇敢,重点突出。

4、练一练:你最喜欢什么人?认真观察后写一写,注意试着运用其他人的表现,衬托这个人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凸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 篇2

1、会认13个生字及与之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会用常字扩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读、演、讲故事,观察图画,了解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赞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新字扩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结构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读中感悟、以观察促理解

词卡片、小黑板、活动教学挂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范读课文,把握要义,补充课题

1、你们喜欢故事吗?喜欢听,还是喜欢演,或者是喜欢讲?

2、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认真听,想想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3、读课题,谁来说说“司马光做什么”?谁再来说说“司马光怎么样”?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指导分小组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

⑴、标出自然段番号。

⑵、勾画字词。

⑶、交流认识这些字的好办法。

⑷、组长检查。

⑸、读通课文。

㈢、检查自学情况:检查巩固行字,理解词语,读喜欢的段落。

1、开火车读字卡。

2、说说你们小组用了哪些识字的好办法。

3、(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读读说说”,男女同学比赛组词语。可板书部分词语。

4、用“缸、块、劲、砸、救”做猜字游戏。

5、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

㈣、读读贴贴看看想想

1、出示挂图(或多媒体演示):上面是一个大花园,但是去掉了假山、大水缸。

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这人地方有什么?谁能用书上的话告诉大家?

⑵、出示假山、大水缸图,请小朋友来贴,并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

2、这时发生什么事了?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3、出示图画:别的孩子惊慌的样子。观察:别的孩子怎么做的?他们的表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4、继续出示图画:司马光。观察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5、结果怎样?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全班一起读书告诉老师。

㈤、写字

1、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提示:我们学的哪些字有双耳旁?左双耳和右双耳的字分开板书。

2、记住哪些字有困难?哪些字容易出错?说说你的好办法。

3、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4、示范“那”、“都”的写法。

5、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㈥、自由练习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我该怎样读、怎样讲、怎样演这个故事。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轻声读音节,看看拼出了什么词,再写下来,想想对不对。

2、想一想,再填空。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再说说类似的词。3、读给同桌听。

㈧、拓展性学习

把自己当成司马光,想想自己会怎样做。

第二课时

㈠、复习:贴词语游戏

1、贴词语游戏。

⑴、出示词语卡片,请小朋友读一读。

⑵、将卡片分发给学生。再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贴词语。

2、这节课你想怎样学课文?

㈡、学重点段:勾画词句,读读演演,细心体会

你觉得课文最精彩的是哪些自然段?

1、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给“慌了”打上点。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们“都慌了”?用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读、怎样演或怎样讲才能表现小朋友的“慌”?试一试。个别范例指导。

2、司马光表现怎样?给“没有慌”打上勾。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没有慌”用波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表现他“没有慌”?试一试。

⑶、司马光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领读“别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

4、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样?你想怎样夸一夸他?

5、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举得起的石头怎么办?如果司马光一个人砸不破大水缸怎么办?如果……你还想设想当时的情境,多问几个怎么办吗?

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课文:朗读、表演、讲故事

愿意怎样来表现这个故事?

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的三部分,第部分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共同学习。

为每部分学生提出要求,板书:

读:心情 语气 快慢 轻重

演:读 想 演

讲:读 圈 讲

㈣、背诵:有情有味,熟读成诵

1、喜欢朗读故事的小朋友,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读读,让大家欣赏,好吗?

大家觉得怎样?像他们这样读读。

22、这个故事多么生动啊!谁能把它背下来呢?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3、谁背得快?来领着大家背。说说你为什么背得这样快的。

4、互相背一背。

㈤、教学效果测评

1、读第一句,想想该填上什么词,再读读,看看填对没有。

读第二句,看看和第一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然后说一说。

2、比一比,“那里”和“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你怎样分清它们。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再填空。检查一下,写对没有。

㈥、拓展性学习

1、可以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怎样查到资料,再动手查。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一问。

2、回忆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发生的事,有顺序地讲出来,如果能讲得生动一点更好。

七、作业设计

想想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

八、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举起、使劲砸)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有的……有的……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 篇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司马光》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20课。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五、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Ⅰ、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Ⅱ、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Ⅲ、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七、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 篇4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