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二次根式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次根式教案 篇1
目 标
1. 熟练地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 会运用二次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进一步体验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应用;难点是:例7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思路比较复杂。
教学 程序 与 策 略
一、预习检测:
1.解决节前问题:
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长为15m,AD:BD=1 :0.6,云梯底部离地面的距离BC为2m。你能求出云梯的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吗?
归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我们在解决一 些问题,尤其是涉及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的问题时经常用到二次根式及其运算。
二、合作交流:
1、:如图,扶梯AB的坡比(BE与AE的长度之比)为1:0.8,滑梯CD的坡比为1:1.6,AE= 米,BC= CD。一男孩从扶梯走到滑梯的顶部,然后从滑梯滑下,他经过了多少路程(结果要求先化简,再取近似值,精确到0.01米)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问题,并结合图形分析问题:
(1)所求的路程实际上是哪些线段的和?哪些线段的长是已知的?哪些线段的长是未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列出的`算式中有哪些运算?能化简吗?
注意解题格式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17、1,组长检查反馈;
四、拓展提高:
1:如图是一张等腰三角形彩色纸,AC=BC=40cm,将斜边上的高CD四等分,然后裁出3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纸条。(1)分别求出3张长方形纸条的长度。(2)若用这些纸条为一幅正方形美术作品镶边(纸条不重叠),如右图,正方形美术作品的面积最大不能超过多少cm。
师生共同分析解题思路,请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运用二次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的问题
六、堂堂清
1: 作业本(2)
2:课本P17页:第4、5题选做。
二次根式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判断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使学生掌握化简一个二次根式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把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把所给的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难点:正确运用化一个二次根式成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运算的例子,引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再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归纳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0.5m2,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能不能求出它的近似值?这样会给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总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是最简二次根式。即: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 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例3 把下列各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3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2、要提问学生
问题,通过这个小题使学生明确如何使用化简中的条件。
通过例2、例3总结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两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小结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意:
①化简时,一般需要把被开方数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②当一个式子的分母中含有二次根式时,一般应该把它化简成分母中不含二次根式的式子,也就是把它的分母进行有理化。
(三)小结
1、满足什么条件的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主要方法。
(四)练习
1、指出下列各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二次根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法则
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2.会用公式
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运用
进行化简或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旧知:什么是二次根式?已学过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计算:
二、探索活动:
1.学生计算;
2.观察上式及其运算结果,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3.概括:
得出:二次根式相乘,实际上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而根号不变。
将上面的公式逆向运用可得: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三、例题讲解:
1.计算:
2.化简:
小结:如何化简二次根式?
1.(关键)将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使之出现“完全平方数”或“完全平方式”;
2.P62结果中,被开方数应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四、课堂练习:
(一).P62 练习1、2
其中2中(5)
注意:
不是积的形式,要因数分解为36×16=242.
(二).P67 3 计算 (2)(4)
补充练习:
1.(x>0,y>0)
2.拓展与提高:
化简:1).(a>0,b>0)
2).(y
2.若,求m的取值范围。
☆3.已知:,求的值。
五、本课小结与作业:
小结: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作业:
1).课课练P9-10
2).补充习题
二次根式教案 篇4
二次根式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次根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