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
(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
(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游记的基本特点)
(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
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
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
2、列提纲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词
3、多音字组词(“系”)
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
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
(二)引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远的不说,单是我们房山就有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投影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的金华,去探寻双龙洞的奥秘。
(三)理游踪,抓景物:
1、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地点?印象?
2、填表:指名分段朗读,学生用“——”标出所写景物。
3、抓重点词概括景物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 篇2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写的?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
教学措施预设:
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预设: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汇报。
预设: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继续汇报。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
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预设:
学生板画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像小导游一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介绍清楚,介绍详细。
3、搜集补充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展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4、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小练笔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仅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你们知道吗?叶圣陶爷爷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借着浓浓的兴致,又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也很迷人,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从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学习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2、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按照三步导学模式进行。
(一)激情导课:
课一开始,先回忆课文体裁,再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以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民主导学:
分为两个任务:任务一:学习游记开头的写法。(意图:让学生对游记有个完整的认识。)
任务二:学习游记主体部分,感受双龙洞景观的奇妙,学习作者观察写作的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习重点段“孔隙”部分,从船小、进洞方式、进洞姿势以及作者的感受四方面来学习作者借其他事物写本事物的方法。这一步,通过学生自学、组内讨论后上台展示交流完成。是全文的重头戏。
第二步:学习洞口、外洞、内洞部分,通过读文概括出各景点特点,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这里主要是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说明方法,以前学生接触过,比较熟悉,所以这部分在学生自学、组内交流后形成统一看法,由组内代表向全班汇报。处理得较为简洁。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然后借助图片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检测导结:
紧扣学习内容设计了填空题,针对性强,难易适中,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还设计了选择榆次的某个公园写一篇游记,是学法的迁移运用,时间关系,需要在课下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依托游览顺序图,形象直观地概括了各景点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把握文本起到了辅助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板块设计
一、板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