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

欢迎阅读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

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治理沙漠有感性的认识。课前,我制作了沙漠地形图的模型,作为道具在课堂上演示。并准备了沙漠风光图课件。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释事理,了解治理沙漠的重大意义。难点是对治沙方法的理解。整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明白事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

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点拨学习方法: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齐读标题:“向沙漠进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进军”为题目,有何好处?(把沙漠比作敌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敌我双方战斗,更形象生动。)

3、理清文章思路。

沙漠危害人类抵御

《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攻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利用

三、模型演示,品读课文。

1、认识沙漠的危害性。

“沙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教师出示了一个沙丘模型。“请同学们给沙丘定定方位,风往哪个方向吹?”——这问题好像书上并没有写,但同学们还是很有兴趣探讨这问题。

沙漠不长脚,会自己走路吗?——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看看课文里有没有解释。同学们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经过探究——

(1)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3)推动沙丘,沙丘波浪式前进。(品味语言:波浪式前进。)

(4)沙漠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研究治理风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个难题!学生们很快分组进行商讨。

问题的关键:

(1)挡住风,消灭沙患。树能挡风,多植树种草能挡风固沙。

(2)我这里有一些树苗,(教师出示模型)种树有没有讲究?——这可没想过。仔细读课文,才明白——品读: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来找你谈经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写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问题说明清楚的?——学生研读课文,体会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4、现在你已经成为一名治沙专家了。我要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你几个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要想长效治理沙漠,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得到水源。

(2)作为一名黄河三角洲人,你认为该如何阻止黄河两岸土地沙化?能谈得具体些吗?——提出治理方案,并用合适的说明方法阐述明白。

四、发挥你的创造力,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找出人类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利用沙漠的现实意义。

2、除了利用沙漠地区的日光和风力为人类造福,还可以怎样利用沙漠?说说你的奇思妙想。

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认识沙漠,并征服沙漠的方法;

能——阅读、分析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大家已经学过说明文了,要写好这种文章,首先必须抓住什么?(说明事物的特点)

所谓特点,往往就是你有人家没有的。不抓住,或者抓不住特点,就容易把猴子写成人,把老虎写成猫的。那么,谁能说说“石拱桥”有什么特点?(外型优美、结构坚固、形式多样等)

师:当然,写好说明文并不仅仅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说话、做事都需要讲究一定的顺序,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说话没顺序就说不清,人家会云里雾里听不懂你要说什么;做事没顺序,会大大降低效率。写文章,尤其写说明文也一样。这堂课我们就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科学家竺可桢的一篇说明文——《向沙漠进军》。大家迅速找一下,沙漠有什么特点?

(危害大)

能具体说说危害大在哪儿吗?或者说,作者是怎样来说明沙漠的危害大的?

(二)、

1、说危害(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

生回答。

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并以地中海沿岸、我国陕西榆林地区荒漠化为例来说明。 (板书:危害大)

师: 沙漠不治理好,甚至对它置之不理,这头猛兽势必将给我们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这两个地方就是明证。大家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地中海的南岸就是一片醒目的黄颜色,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横亘整个非洲东西两端的撒哈拉大沙漠。谁能想到,当初最繁华的,号称西方文明摇篮的这块土地竟会变成如今这副尊容呢?!而现在,除了陕西,在我国的北部、西北部仍然有大片的荒漠,我们仍然时刻面临着沙漠的威胁。大家知道,北京城经常闹风沙暴,这罪魁祸首就是沙漠。

问: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防治沙漠,使它不能在侵占我们的地盘,不危害我们人类呢?要知道如何制止这头怪兽为非作歹并制服它,我们首先得了解它——知己知彼,方能百站百胜嘛。大家在找找,哪里告诉了我们沙漠这头怪兽的的脾性和它的本来面目,它是怎样向我们进攻的?(第四节)

2、说脾性(请一生读之,众听并画出关键语句来说明)

明确:武器——风、沙

(板书) 进攻的方式——游击战

阵地战

问:这两种方式有何不同?

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

阵地战——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师:看来这家伙是有些伎俩的,它还懂得战术。无论它两种方式的哪一种,其危害都不容小视。各有怎样的危害?(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沙丘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三)、说防治

1、我们了解了它的脾性和进攻的手段,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抵御它的进攻呢?兵家有句格言,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对于沙漠的不同的进攻方式,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

明确: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板书:抵御进攻)

2、问:作者说的这两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前者可以减少风的力量,减少沙粒来源;后者可以固定沙丘,使之不再转移。

师:作者对这两种方法提出什么要求了吗?(明确:前者要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距离也有要求;后者要注意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

3、可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作者怎么说?——“……还只是采取守势……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胜利……”懂足球的同学一定听过一句话,叫——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向沙漠进攻,去彻底地征服沙漠,才能长治久安。

那么,怎样向沙漠进军呢,我们又需要带上什么武器呢?

大家默读下文(两分钟)。

(四)、说进军

交流问题:下面几节文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征服沙漠的?概括之。(板书:向沙漠进军)

时间:四分钟。

明确:所需“武器”——充足的水源;我国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用来征服沙漠;沙漠可以征服;向沙漠进军的意义;可以利用沙漠地区的风和日照为人类造福。

师:从沙漠的危害到沙漠的进攻方式,作者告诉了我们“为何要向沙漠进军”;从抵御沙漠的进攻到主动的向沙漠进攻,作者告诉了我们“如何向沙漠进军”;最后作者点出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很快实现。(板书:实现理想)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将治理沙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清楚而又科学地说明,是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典范。这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或事情的.说明顺序我们叫它逻辑顺序。(板书:逻辑顺序)

问:可是作者为何要说“……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现实”?它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优势吗?

明确:社会主义是全民所有制,他是一种为全民谋利益的社会,它有更大的凝聚力,它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不断提出好的,富有创意的意见和建议,把沙漠的治理在尽可能快的时间里得到解决。

(五)、说建议

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这必将是举世瞩目的一届体育盛会。然而,现在北京城仍然面临着沙尘暴的威胁,大家能想想什么办法吗,替我们的政府出出注意,好让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来我们首都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花园一般的美丽整洁的城市?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拿出你们认为小组最好的建议。果真有好的,我们送去北京奥体委。

板书: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危害大——进攻方式——抵御进攻——向沙漠进军——实现理想

为何要向沙漠进军——如何向沙漠进军——展望前景

逻辑顺序

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 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1. 学生分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谈谈感想;(4分钟)

2. 推选优秀材料在班上交流;教师小结归纳。(3分钟)

(三)、具体研习(幻灯显示设计的问题)

问题

〈1〉: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1、 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分钟)

2、 分小组讨论,发表交流看法(5分钟)

3、 教师分别提问差、中、好三类学生;并归纳小结。(5分钟)

问题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1) 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 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1、 学生自主思考并做在课堂练习本上(3分钟)

2、 小组交流意见(2分钟)

3、 教师提问式小结(3分钟)

4、 分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5分钟)

5、 小组间交流看法、意见;教师小结(8分)

(四)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后后教师评价、鼓励。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并写出心得体会

2. 想象作文,题为《沙漠里的奇遇》(针对优生)

(六)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1.《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2.《从北极到夏威夷》

3.《方舟在线》

4.《物理世界奇遇记》

四、教学反思:

本文的内容比较复杂,作者能把这些复杂的内容说清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准确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这一点,就应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一系列自身劳动中慢慢地领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