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⑵判断句式:以……为……

板书设计: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教案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

(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2)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

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可是)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教学过程: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写景文,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络绎不绝的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行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灯光绚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文质间美。

【设计理念】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是同学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当前,在语文教学中,一般都重视了读,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读“挤”不进去的现象:同学读的面不够广,量不够大,质不够高。突出读的兴趣,注重读的体验,加强读的积累,使同学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几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同学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景,激发同学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借助画面,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北京风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放课件)

这是北京的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2、北京不但白昼美丽,到了夜晚更美了。(放课件)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专门写北京夜景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北京的夜景到底有多美,让我们通过认真读好课文来感受吧!

二、识字学词,初读感悟

1、生自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对照课后生字,在文中画出生字词。同桌互查。

2、同学们刚才读得可认真了,谁愿意来当小老师把课文中出现的这些生字词带同学读一读?

夜幕降临 银光闪闪 光彩夺目 五光十色 络绎不绝 华灯高照

长安街 勾画 喷泉 王府井 紫禁城 一束束 一幢幢 繁华 辉煌

3、我们已经和这些生字词成了好朋友,他们可以带我们顺利地游览北京的夜景了。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都给我们介绍了北京哪些地方的夜景?

(放课件,理清思路)

三、反复诵读,理解体味

1、过渡:

这么多地方,你认为哪地方夜景最美,深深地吸引了你,用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争取把课文读的有感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

2、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同学们刚才学得可真认真,现在我们一处一处仔细地游览,感受北京夜景的美丽。谁愿意先来读自身最喜欢的那局部?为什么喜欢?

师:你见过夏日夜晚的天空中的银河是什么样吗?

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的景色真让人流连忘返。我们沿着这条银河似的大街去逛逛古老的商业街(紫禁城),看看那里是什么样。

王府井、西单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是什么样呢?(焕然一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的可真美呀!我也非常想读一读这一段,愿意听吗?

(逐段学习,相机指导朗读,出示相应画面)

4、我们游览了北京的几处景点,被北京美丽的夜景深深陶醉,你们觉得夜幕下的北京城是什么样的?

5、北京美丽的夜景数不胜数,我们再欣赏一组图片。你对夜晚的北京有一种什么感受?

6、如此美丽的夜景,我们不由赞叹:北京,多么辉煌,多么亮丽!

7、你们想不想再一次读一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北京美丽的夜景?那就大声地读吧。

目的:为同学创设情境,边读边赏,解决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

我是一名小导游:

同学们,刚才我们游览了北京,感受到了北京夜晚的迷人景色,今晚有一批游人要去北京观光,我们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身,让他们对北京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愿意为他们当回小导游吗?想一想,怎么介绍才干把迷人的夜景传达给他们?

目的:展示自我,感受语言内蕴。

五、课外实践

我最棒:

北京的夜晚实在太美了,她不愧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祖国处处都象北京一样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的家乡—安庆也在天天变化着。

1、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家长介绍北京的夜景。

2、利用假日游览安庆,欣赏安庆夜景,并画一画,写一写。

目的:拓宽思路,加强语言的积累。

【板书】

北 京 亮 起 来 了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辉煌 亮丽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教案范文(通用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9个字,认识7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明白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领略他的聪明才智,并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1、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晏子的资料,谁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资料。

3、今天我们来看看晏子出使到楚国时发生了什么?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

2、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一幕:

1、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吗?

2、小结:这篇课文的形式很特别,是剧本。剧本首先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根据事情的发展把故事分成几幕;有场景的介绍;故事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推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剧本的一、二幕布。

3、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目空一切。

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楚王为什么要为难晏子?

四、学习课文第二幕:

1、过渡:楚王想好了要让晏子好好出丑,他如愿了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觉得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全班交流,领略晏子的沉着和论辩的机智。

4、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在小组里演一演这两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