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种植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植教学设计 篇1
种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种植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植教学设计 篇2
目的:
1、通过观察、实践及谈话等活动,使幼儿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各种植物在春天播种后都会发芽、生长。
2、培养幼儿对种植、照料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并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关心爱护植物。
活动安排:1、种植活动
2、种子发芽
活动一:“种植活动”
目的:1、让幼儿亲自参加种植活动(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种植一些植物(小种子:蚕豆、花生、绿豆、红豆等),了解种子种在土里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培养幼儿种植、照料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
准备:小种子:蚕豆、花生、绿豆、红豆等,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种子带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把小种子种起来。(自己选择器皿和种植环境),种好后带到幼儿园。
过程:一、先请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种的是什么?
二、选用的是什么材料?
三、自己和爸爸妈妈是如何把种子种好的?
四、和幼儿一起猜想(讨论)哪种生活方式的种子先发芽。(如:土里的、水里的、用纱布盖着的等)
五、和幼儿一起把小种子放到自然角,请幼儿自己照顾小种子,并观察它的.变化。
活动二:“种子发芽”
目的:一、培养幼儿观察种植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引导幼儿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等方面。
过程:一、先请幼儿观察小种子有什么变化?
二、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种子发芽了,有的小朋友的小种子没有发芽?”为什么(互相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
三、请幼儿说说怎样照顾小种子才会很快的长大?引导幼儿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四、请幼儿细心的照顾小种子,并观察各种种子发芽生长情况。
分析:此活动幼儿兴趣很大,由于家长工作的配合效果很好。通过这个活动幼儿更加喜欢到自然角观察了,发现小秘密就高兴地告诉我,从而在生活中幼儿丰富了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
种植教学设计 篇3
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种植黄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种植黄瓜,掌握种植方法及管理要点等。
2、增加生活常识,获得生存体验,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懂得种植蔬菜的重要性,引导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劳动技能。通过亲自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感,并且爱惜蔬菜,尊重劳动人民。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其生长习性及其特点,种植蔬菜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黄瓜种子、手套、铁锹、小锄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最离不开的就是一日三餐。每一天都会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摆在我们的面前。在我们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有没有同学想过,农民伯伯究竟是怎样把它们种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来到学校的实验基地,不仅要来参观,并且亲自体验一下种植蔬菜的过程。
二、认识蔬菜及农具
1、师:我们都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相信对于粮食蔬果并不陌生。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看看我们实验田里种植的这些农作物大家是不是都认识。
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种植园去参观,并让学生识别各种蔬菜:玉米、大葱、菠菜、辣椒……
老师简单的介绍这些作物的种植方法及时间。
2、师:种植蔬菜我们一定会用到一些工具,说说你所知道的`农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锄头、铁锹……
师:你知道这些农具各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指名回答,并予以纠正。
师总结:锄头用来除草和翻地;铁锹用处更广,翻地、浇水和排水,处理杂物等;耙子归拢或散开谷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镐是用来刨土的工具。
三、种植方法:
师:参观完了试验田,同学们是不是也想体验一下亲手种植蔬菜的过程呢?现在的节气正好是种植黄瓜的好时节。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黄瓜的种植方法。同时请大家认真看好我的操作方法。
1、把土翻松。为什么我们要翻土呢?因为翻过的土壤土质松软,透气性好,雨水很容易保留在土壤里,空气也能进到土壤中。同时,翻土时,还能杀死一部分藏在土壤中的昆虫,这样,播进去的种子就很容易发芽和生长。
2、种植。我们先用小锄的背面在每块地上划出两条小沟,然后把黄瓜种子撒在里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份种子要距离大约25厘米的距离,而且每个坑里放
三、四粒种子即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如果种子间距离太近,会互相抢夺养份,导致发育不好。
3、埋土。种好后将每一处用脚轻轻向土里压一压,然后再用小锄轻轻的把土填平。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种子不好破土。
4、浇水。将每处种植地方浇适量的水,但动作要轻不可过多,以免将种子冲跑或闷坏。
四、学生实践
师:老师的演示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但是种植时请戴好手套,以免不小心受伤。
1、老师组织学生在学校开辟的空地上先松土,分成6畦。
2、分成6个小组,每组给适量的种子,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地动手种植。
3、每组派1个同学负责浇水。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有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五、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种菜累不累?要知道我们吃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是农民伯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学会了种植黄瓜的方法…… 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
六、课后任务
虽然我们把菜种完了,但是希望同学们要有责任感,以后一定要时常关注着试验田,经常来给它们除草、浇水并施肥。
种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8~22页。
〖教学准备〗
1.教材中以冬小麦、玉米、黄瓜为例,展示了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到收获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农时安排和分配上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对本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或蔬菜)从种植到收获的农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使教学与本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一致。
2.准备日历(应同时标注有公历、农历和节气)、中国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3.教师应注意搜集与本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解决问题讨论。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一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论。
阅读课文中虎子的话,结合观察教科书中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之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谈一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通过讨论知道:“春季天气开始回暖,我们逐渐换上了夹衣,万物复苏,这是农村播种的繁忙季节;夏季烈日炎炎,我们身着夏装适应着暑热,高温和丰沛的雨水促使农作物旺盛地生长,农民却要冒着高温从事中耕、除草,进行田间管理;金色的秋天我们觉得舒爽,这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收获着丰硕的劳动成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严寒的冬天,我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装,大地在冬眠,人们在期待和准备着来年农业生产的开始,很多农民利用冬闲的这段时间进城打工,以多获得一些收入。”“一年之中,农业生产为什么分为这四个阶段?”并最终归纳出,这是因为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适合农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到成熟的不同阶段,才有了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
3.教师讲解。“我们的祖先按照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你听说过这二十四节气吗?”组织学生阅读本课题的第二段课文和表格,明白表格中的冬小麦、玉米、黄瓜的种植、生长和收获的节气是固定的,知道“每年的寒露之前要把冬小麦播种完毕。入冬的时候,小麦已经离地有一寸高了。经过漫长的越冬期,小麦到来年春季返青,然后拔节生长,孕穗、扬花、灌浆,初夏时节成熟,小满到芒种之间的时间里,各地就会陆续开镰收割冬小麦了。玉米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到秋季成熟收获;也有晚玉米(俗称麦茬玉米)是在收割后的麦田里种植的,经过三个月的生长,秋季成熟收获。黄瓜在每年的春分至谷雨时节之间种植,立夏起逐渐开始采摘上市。”
二十四节气和我们平常使用的公历是有固定联系的。例如,春分是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秋分是每年的9月23日,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每年的变化不大。公历是根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制定出来的,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公历的这种固定联系,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
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什么时候要换单衣、夹衣和棉衣,什么时候要铺凉席,什么时候妈妈要腌菜,什么时候放暑假和寒假等等,都是和节气有关的。而每年的“大寒”这一节气之后,就到了我们盼望的春节了。
4.教师小结。朗读并学习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结合日历,熟悉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了解一种农作物的来历。
〖评价建议评价〗
学生对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观察学生是否具有对祖先伟大科学发现的自豪感。
第二课时
1.导入。“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全班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页的课文,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农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在讨论过程中,不一定只有教师讲,可以由学生汇报作业成果,教师做适当补充。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的不同,农作物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我们这个地区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哪些是本地出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教师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把握。有些问题暂时未解决的,可以留作课外作业。
3.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类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4.阅读与总结。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2.教师要对本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本地的主要食物构成十分了解。
〖家庭作业〗
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和水果中,哪些是本地出产的;为什么本地区适合种植这些农作物。
〖评价建议〗
观察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态度,对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课文用虎子的话说明农业生产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以冬小麦、玉米、黄瓜为例展示与节气的关系,意在说明二十四节气对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公历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育秧。插秧。二十四节气。锄草、追肥。丰收在望。这四幅图画及20页的3幅图画以一年为周期,以水稻为例,展现了农业劳动的季节性。三幅图画与前面四幅图画在时间、季节上相衔接。继续展示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城打工。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以及它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意义。脱粒打场。售粮。说明农作物生长与土壤、气候等等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下面的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用图像标出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用于课堂教学,供学生联系实际认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强化本单元根本观点:土地养育着我们。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活动。这里展示的几种农作物都是在我国普遍种植的,相应的文字分别简述了它的来源和历史。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农作物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着历史的变迁。(参照教材第6、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