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

一、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科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显于此。课程标准新增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的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新增了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资料内涵和学习资料描述。新增的学业质量包括学习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各个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的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教学中的新思考

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耐心一点,静待花开。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直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体现趣味性,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耐心思考,他们的语言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孩子数学素养的养成在于一朝一夕,慢慢积累,我们教师心中始终要怀有信念,慢慢助力。

记得一年级上学期我在教学四个桃子怎样分的时候,准备了四个大白桃和两个盘子,学生听完活动内容后,纷纷想上台展示,那时他们的兴趣已油然而生。孩子分的过程十分精彩,这就是现实情景的再现,激起了孩子的'数学兴趣。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等,孩子参与的感官越多,体会就越深刻。

现在跨学科的主题活动日益增多,如绘本阅读与日常教学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识字量、阅读理解能力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另外现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会对数学的学习相得益彰。在我们班目前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足球队里的几个女生,她们的数学素养都不错,拥有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在小组汇报时,数学的语言也很精彩。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2

新课程标准首次十分详细地提出了教师研训的要求,这说明其理念以及内容确实需要一线教师深入领会,并且做出切实改变,这虽然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因为理论从建构到真生落地本来就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但是不变的话,孩子却很难适应“未来已来”的现实。

首先,是对语文育人价值的深入理解。

语文的育人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如何“立德树人“,课标只给了三个载体,一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一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这三个文化,可能就足够语文老师好好领受了,比如,哪些是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呢?可能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革命文化,现在一些专家列举的也是越来越多,我以为也是需要一个边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制度文化的问题,但可能也需要明晰地界定。

其次,是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

我们让孩子对中国优秀文化形成自信,首先教师自己就要自信起来;第二,语言运用,教师语言的运用关首先就得过,然后最近出现一些社会新闻语言失误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些专门搞语言文字的,还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让语文老师该怎么过语言关呢?第三,思维能力。首先,什么是思维,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思维是一种先验的能力,语文老师知道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前的中国语文的熏陶作用与思维能力有没有抵樗?第四,审美创造。这也得看语文老师的艺术造诣了,其实语文老师,在很大程度上,目前还停留在传授的基础上,他们很难做到语言的专家、艺术的巧匠。

第三,是对一些新概念的理解。

首先是学科实践。什么叫学科实践?要让孩子像专家一样的学习语文、探究语文,语文老师是不是也需要像专家一样的学习语文和探究语文?学科实践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对其主题、内容、过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如何培养这样能力?

再比如任务群,现在专家、一线教师都已经开始辨析,什么是任务群?任务群与以前的单篇教学有怎样的区别?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教学有怎样的区别?与综合性学习有怎样的区别?任务群到底怎样设计?是不是严格按照语言文字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等等这样的任务群编排?先行语文教材如何切入任务群?等等,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再比如每一个年段的具体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阅读与鉴赏”是孩子对语言文字文本的体验方式吗?是一种活动吗?那么感悟呢?体验呢?鉴赏是不是最高层次的活动等等。不过,我相信,众多专家已经在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静静等待。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3

今天下午通过对新课标的内容认真学习,我有以下收获:

1、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于课程标准主要的.变化有: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3、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4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在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在近几年中,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课标是“纲”,提纲挈领,让老师抓住重点;课标是“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新课标,四学年老师对相应学段的课标要求有了更深、更精准的体会。本次学习对于老师们理解和把握教材及教学理念,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全面掌握新课标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四年级全体教师将继续静下心来研读新课标,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策略,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为接下来的教学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奠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