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导他们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失分的关键,然后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另外,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一上语文课,就皱眉头的同学,让人看了真是可怜,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经发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书生先生所说,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你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做到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重视拓展,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一是宣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优秀习作。二是指导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3、勤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记录、并与写作相结合,才真正有效。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摘录,反思,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语文的教学中,孩子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为孩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的进步,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长,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的道路上写下美丽的诗篇,为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奋斗。

[2]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2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3

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

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出色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

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

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4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参加语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

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教学,归纳起,我的语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堂。

如果学生在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除了带领学生在本中“游泳”之外,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本。

教师在教好诉基础上,超越本,收集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教师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教学中,不敢超越堂,不敢超越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承载着人类明的精华,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反观我们的语教学。

对于我说,永远是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再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5

前不久刚刚听一个老师上《少年闰土》,这个老师最后有一个这样的安排,让学生选择你是愿意做“闰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少爷”一样的人,让学生选择,一边是甲方做“闰土”一样人,一边是乙方做“少爷”一样的人。一声令下,“哗”的一下,30多号人都愿意做“闰土”。愿意做“少爷”的只有两位,老师说:乙方势单力薄,我帮助乙方。老师选择了“少爷”。然后双方各自阐述理由,你为什么愿意做“闰土”,你为什么愿意当少爷?并阐述理由,结果,老师们,可想而知,讨论的'情况也是一边倒。作少爷不好,第一、不自由。做“闰土”多好,下雪了我可以到雪地上捕鸟,好玩。

夏天可以到瓜地刺碴,多有意思阿,做“少爷”没有得玩,不自由。第二、作“少爷”学的知识是死的、呆板的。第三、作“少爷”就没有闯天下的能力,将来出去后就无法自立。到最后,老师说,不说了,我下一个结论吧,我下一个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其实阿,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都需要阿,做少爷阿,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闰土有生活经验,所以既要掌握系统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一结合就完美了。”我心里说:“扯淡。”这是个典型的无效果,典型的无效果。

我坐在下面看,感觉老师就是在耍猴,问题在哪里?有没有好好去琢磨这句话,鲁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有没有去嚼这样的文字,故乡,闰土带给鲁迅少年时的心理印记到底是什么,这里有对高墙生活的厌烦,这里有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这里更有无奈。

因为生活的道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可以由你选择的,所以你把这句话放在《故乡》里面去,你把这句话放在“彷徨”里面去,你的这次辩论的设计有多么蹩脚,有多丑陋。这对鲁迅精神的一种亵渎。这是第一个案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