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论语演讲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演讲稿 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昨日午后,一缕阳光跃进窗户,停留在沙发的扶手上,给人一种暖意。闲来无事,沏上一杯清茶,在书架上取了一本《论语》依偎在沙发上翻看起来。
《论语》这本书,篇幅并不大,而且都有注释,所以看起来并不难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注释是 :孔子说:”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让我看了之后,思绪拉长了。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论语》里的中心思想讲的其实是做人的道理,比如”现在的少数人无德无能,却贪赃枉法,祸 害民众,不正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吗?又比如现在的少数人,听到好的事或能帮助别人的好事也不去做,发生了假、丑、恶的事情也不去指责,令其改正,不正是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吗?这些事情也都是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希望发生的又十分担忧的事情,不正是”是吾忧也“吗?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忧也“之想,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为什么不能消除”吾忧之事“呢?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呢?品味《论语》如这缕缕阳光,给人以 光明和温暖。
论语演讲稿 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 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 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 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又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不会过期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继 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祖先们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 世,修身养性。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这些哲理中的要求我们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最好,才算我 们真正领悟到了一些真谛。有人说过:” 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吧!
论语演讲稿 篇3
圣言如花蕾,芬芳漫溢伴人生。自古以来有哲理的书籍如天上繁星,但是于丹却独独中意这本《论语》。好的音乐能绕梁三日,好的人生之道能影响人的一生,让人久久回味。特别是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一本书《论语》它是跨越时代经典,充满古人智慧灵感之佳作,曾经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创造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迹。而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让人不禁掩卷深思,进而产生力量。这股力量是积极的力量,是人类理性的内在力量。
其实对于《论语》许多人认为其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读过《论语》一书的人也是寥寥可数。自从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学习于丹读《论语》视频以及书籍讲座后,我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认识到了如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论语》的精髓。让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绍下本次关于《论语》宽恕之道见解的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于丹教授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二千多年前《论语》内涵。她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并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呢?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就应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我听完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是做人要做一个忠诚而善于宽恕别人,检讨自我的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一个外在的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制度。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不是老怪罪别人,薄责于人。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就会远离对别人的抱怨。
其他,听完后我还感悟到做人要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我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感悟之处。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论语演讲稿 篇4
我庆幸是校园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西川中学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西川中学是幸福的,因为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我知道学习任何经典,先人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近年来,深邃、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天天背诵着弟子规,大街小巷里开了很多的国学诵读班,电视里的科教频道也是充满了各种国学讲座。
为何国学如此之重要?
国学以他简练的语言,传奇的故事,时时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人的思想火花。
国学又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术数,等等,内容比较完备,文学大师的生花妙笔,史学家的考据论证,,传奇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笑话典籍,让人大开眼界。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国学离我们很遥远,很空洞,那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国学到底为何物?
国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论语》《道德经》《易经》这些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
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超然之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 这些都在为我们照亮前方的人生道路。
国学应该如何学?
孔子早就有完善的答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