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失街亭》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街亭》教案 篇1
《失街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失街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失街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分析《失街亭》中的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进而体会本文通过直接间接对比衬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和马谡纸上谈兵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言行,归纳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失街亭的主要责任的认识。
教材分析: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指导学生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利用《学案》辅助教学,以使学生边听边动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三国
引入课文:
1、《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①阐述义理并加以引申: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②旧时长篇小说的一种。一般根据历史传纪铺叙引申,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盛行于明、清时期。著名的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课堂作业:1、阅读课文和注释填空。
2、罗贯中:
二、说街亭
1、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教材中诸葛亮的哪个词语体现街亭重要的词语:咽喉。
2、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为课文写小标题。
课堂作业:2、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仿照例子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2)作者是怎样组织情节的?
以孔明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前后反复照应。
(3)课文的情节矛盾:魏蜀;魏内部;蜀内部——本课文主要矛盾: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
(4)本文中魏蜀两国出场人物分别有10和15个,其节选部分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马谡。
三、议得失
1、分析马谡性格特征:
课堂作业:3、
①用一句话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②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和间接描写,在文中勾出马谡“三笑”内容分析表现其性格特征,请同学模仿朗读体会,请同学模仿朗读体会。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间接描写: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通过刘备的临终遗言说明马谡的言过其实)
2、分析诸葛亮性格特征。
课堂作业:4、读背三段文字
课堂作业:5、
(1)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谋臣形象
(2)作者写诸葛亮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和间接描写,文中勾出马谡“三嘱”和“三哭”内容,请同学一起朗读体会。
提示:
直接描写:“三嘱”(请同学们分析其目的并概括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三哭”(请同学们分别用“伤心之泪”“无奈之泪”“悔恨之泪”对三哭进行选择判断)
间接描写: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对比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3、小说明显贬马谡尊诸葛亮,请同学们思考:马谡有哪些优点?
提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是个人才,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4、概括本文小说写人方法:(1)言行情态;(2)直接间接:(3)对比衬托。
四、论过错
街亭失守,谁之错?
课堂作业:6、模仿下面一段话用观点加分析的结构方式写一段100字左右文字论证:街亭失守,谁之错?。(不能用例子中的观点)
五、得启示
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六、作业:“纸上谈兵”的主角是赵括,请用“马谡和赵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学习《失街亭》的启示。(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附:板书失街亭罗贯中
品三国说街亭(咽喉):安排----诸葛亮议得失:马谡----三笑论过错:马谡得启示
守护-----马谡诸葛亮----三嘱诸葛亮
攻取-----司马懿三哭
《失街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失街亭》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 欣赏传神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重点:
1、探究人物性格
2、掌握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二、介绍作家作品。见《点津》167页。
三、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2、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法?
五、作业。点津上习题。
美文赏析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