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 10 月 ,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 ,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 ,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 ,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雕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渗透着伤感的气息。然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追逐美。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那么生活在阳光灿烂中的我们,又用明眸善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呢?
(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风情万种的,我们的发现再精彩,再丰富,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2、发现美需要机缘,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对自然美的“邂逅”“亲近”,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问: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亲近海棠花的呢?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确:独自在旅馆,凌晨四时就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凝视海棠花,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岚山之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倾听作者的心跳,感动着他的感动,忧伤着他的忧伤。
三、研读课文1到5段
1、学生朗读1到5段。(教师展示课件:未眠的海棠花)
2、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对美的发现与欣赏,同样凝视着美好的事物,作者的心情感觉和我们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问: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作者为何有哀伤之感?
引导:有的同学会说“剪不断,理还乱,是哀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好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来自我解嘲。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是选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绪。大家想想,作者在为谁哀伤呢?(为人类,为自己,为海棠花)
明确:
(1)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2)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启发: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自然在艺术家的眼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那么在川端康成的眼里,海棠花有着属于自己的怎样的哀伤呢?
(3)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被人冷落。很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她们深居皇宫,备受冷落,在美丽中寂寞。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正说明了下文对美的一种感叹与思考,即“美是邂逅所得”。(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
的哀伤,读出花“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情)
(4)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它只能有这刹那间的芳华,这份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各,必得走,必得离开,无法完全属于你。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引导: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这与下文两个画家所说的“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师小结: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哀伤。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悟着作者的感悟。
3、学生交流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共同来探讨。
(1)第1段“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2)第3段“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升华: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绽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着是美丽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机缘,作者很可能错过这份美丽。人生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润在孤独、忧郁的氛围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潜台词里隐藏着深深的死亡的阴影。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用花的美好来激励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3)3、5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第4段“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难点引导:(课件展示)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却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说:“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就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却很快。”追求艺术、追求美又可尝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艺术的高峰,就面临了下坡的无奈。
明确: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5)第五段“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关联词语,抓住“所以”,找原因)
四、作者穷尽忧郁孤僻的一生,对自然之美、文学之美进行了无悔而不倦的追求,可他却选择了含煤气管自杀,你对其生其死有何感想慨叹?
学生讨论: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
(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
(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教师小结: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限,执著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红,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朵拉的《花未眠》,思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七、结束语:
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纵情地放歌吧!(播放歌曲《橄榄树》,学生齐唱,在歌声中结束)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通过自然美(特别是花之美)探讨艺术美与人生哲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学会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即自然美与艺术美、生活美的相互关系。
难点:深入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如未眠之花)传达出对生命、艺术及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清晨或夜晚未眠花朵的照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静谧而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在静夜中默默绽放的花朵,你们有何感受?它们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弦?”由此引出课题《花未眠》。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注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句子。
整体感知: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教师适时引导,明确文章以“花未眠”为线索,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三)精读研讨
关键句解析:选取文中几个关键句(如“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文章如何通过“花未眠”这一现象,引出了对艺术美、生活美的思考?
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够触发你对美的感悟?
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拓展延伸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美”为题,写一篇短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的认识和感悟。
阅读推荐:介绍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强调自然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紧密联系,以及用美的眼光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多感受、多思考,让心灵因美而丰盈。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我眼中的美》。
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艺术与真实”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花未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艺术,走进生活,感受美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