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学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而它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这让我不禁想到战国末期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我想大家一定都吃过粽子,赛过龙舟吧,可你们知道这些习俗的来历吗?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所以,每年过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除了端午节以外,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我至今还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买来许多色彩鲜艳的彩纸,让我自己学着剪纸,每次剪完了,不论好不好看,我都会把它们贴在窗户上,长大以后,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到剪纸真正蕴含的含义,原来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唐朝的李商隐曾经为剪纸写过一首诗是“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其实,剪纸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手工艺术,我想,能把剪刀运用的如此灵活的手也一定不是一双平凡的手。
我们现在都住在舒适而又安逸的高楼里,但是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些民族住的是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建筑,土家族的吊脚楼,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低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等,相传很早的时候,湘西一带的`土家人搭起一些茅草屋居住,砍草犁地,在烧荒之后的土地上种庄稼。这一带古木参天,荒山老林里有很多虎豹豺狼,蛇和蜈蚣到处爬。由于人们惧怕野兽,就烧起大火,还在火堆里埋竹节燃烧,野牲口看到明晃晃的大火,吓得不敢靠近,然而蛇虫蚂蚁却不是很在乎这些,常往屋里钻。有个老年人想出一个主意,他喊一些后生砍树条子,像扎木排一样,在草棚子旁边的树上绑起架子,铺上野竹子和细树条,再垫一层树叶和茅草,顶上支起茅草顶篷躲雨水。人睡在树半腰上,蛇虫蚂蚁就不大容易爬上去。但是,放在地上的食物被虫子爬过后,人吃了又呕又泻。这个老年人又想了个办法,叫后生把一块块大岩板拉上树,放平,再垫上一层黄泥,然后在上面支锅弄饭,这样粮食就不会让虫子爬了。老年人的办法很快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人们都照这个办法去做,在大树半腰间搭起大大小小的茅草棚,住在上面,脚是吊在半空的,民间就叫它为“吊脚楼”。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而身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把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学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
浩瀚如云,那一首首绮丽的佳篇不知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佳期如梦,那一阕阕仄仄平平的诗词不知动容了多少人的意愿;凝眸望远,那巍峨巨章,滚滚词藻,不知激荡着多少壮士。
——可如今,如今的地球村,便轻而易举地开工动土,将流淌了几千年的悠扬打断根茎,让现代,真正现代了。
饿死文人的'世纪
当不能再花前月下,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沧海桑田时;当那摇落漫天芳华的梧桐兼细雨不再映入眼帘时;当峨冠博带,长袍轻袖已成齑粉时——疲惫了的心,该怎样才能释放?
没有去处!人,赤裸裸的暴露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没有去处!
文化,又岂是说去就去的,古往,又岂只是高楼大厦堆砌而成的?
季羡林大师曾倡议“国学”乃根本。中国的根,便在这儿,中国的魂,本就于此。古今多少事。悠悠,切莫让,文人骚客,在其心之初,梦之萌的地方,画上休止符。
没有诗歌的世界
我念,那红酥柔夷,香脂粉腮,定是难得的尤物;我信,那一枚红叶寄相思,蜀女的爱连梧桐叶也载不动的刻骨铭心,定是时空再移,也难再有的佳话;我怜,桃花血泪,落红流水,定是咳断了心肺,也诉不尽哀怨的相思——五千年,便就锤炼了多少凄艳、哀绝的佳话。
这些,你舍得丢吗?舍不得!
钱钟书不知倡议过多少次了,王国维大师也不知提过几遍,人之根本,树之种粒,文化,丢不得!
黑夜寂寥,无人对月怀吟,邀玉盘,端酒觞时,这黑夜,真就黑了,没了心中的那抹光,暗下的,又岂只是世界?
——由此观之,文化,不该丢,也不能丢。
莫忘,当听到“本草纲目”时,也要想想天青色雨下,一把纸伞,撑起的一颗千年执拗的心。
莫忘,当吃到不知油滚了几遍的炸鸡炸虾时,一枚艾叶,还香着,一艘龙舟,还游着。
莫忘,当一切都充斥着尖端科技时,这远古而来,早已泛黄的纸页,是其根本。于是,自己便懂得,雨天,行于舴艋中,缓步轻移,等一缕香,看一缕魂,悠长了,几世的缠绵。
——文化于我,而今,依旧在我心中,永驻。
莫失,莫忘。
学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
学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时分,“年”兽又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