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现代诗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板书:生活)

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人读生词并理解

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

(微笑着走向生活)

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3.小组交流。(大屏幕出示):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师:那么想想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则是怎样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的?

学生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或名人。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表情朗读,并作不同形式练读。

4.那么大家就带着坚强、乐观的态度再读这首诗。

小结:汪国真告诉我们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微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现在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欺骗、愚弄、误解、陷害、猜疑……你将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请试着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仿写练习。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

五、拓展阅读。

说说文章给你的感触。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二、学习重难点: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三、学习准备: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自我测评: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

六、学习资源链接: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了解五首现代诗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

2、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外形式的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注意: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朗诵的要求和意象的概念。

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诗歌的朗诵技巧;掌握意象的概念。

3、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4、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5、课外拓展阅读。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再别康桥》为例,具体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

二、检查朗诵

1、学生朗诵;

2、点评

3、听名家朗诵

三、把握意象

1、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3、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注意:实际上在鉴赏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1、展示朗诵成果;

2、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从朗诵和意象分析中感悟诗歌的情感;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5、运用这些方法;

6、调动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产生共鸣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

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澎湃的激情对美好祖国的追求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