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提高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想了解成龙小时候到现在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1、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穿着、用的东西,还是显示人们个性、风格的一种亮丽的风景线。
2、饮食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和厨房的图片,教师讲解粮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粮票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的钱,只有用这个才能买到吃的、喝的,实行着统分统配的政策,规定了你一个人一个月能有多少规定量,油有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斤。学生总结改革开放前物资非常紧缺。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现在饮食的'特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之前匮乏单调,甚至温饱都困难,之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
3、居住条件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居住条件图片,学生观察居住条件循序渐进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识。
教师总结:外部:改革开放前就是看看哪边的风水好就在哪边建,现在要整齐规划,粉刷漂亮。内部:从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新“四大件”(汽车、手机、电脑、数码相机)。
4、出行方式的变化
询问学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开放前,人们是怎样出行的。幻灯片放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图片,通过蒸汽火车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出行图片,学生总结变化趋势。教师总结:道路设施逐渐完善,出行方式多样化。
教师提问: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有哪些原因?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极大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5.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讨论,完成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比的表格。
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提问:就业制度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自主择业带来个问题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弱势群体呢?
学生思考,互相讨论回答。
(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深理解。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引导小结,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生完成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出行方式。
2.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
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
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
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三、学习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知识链接
略
五、学习过程
1、预习自测:(学前准备)
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3、精讲答疑:(体现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她提拔的,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总结:(自我总结、自我测试、当堂反馈)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说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
3、叙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4、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学习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________,印度的'________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4.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的赏识。《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贡献?
②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
(1)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们把他们发明的数字称为什么?
(3)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你与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自由发表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