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内容:

一、发声训练部分:

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da、dadadada、da(a)、dadada、dadadada、da(aa)、da空da等节奏。)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三、欣赏部分: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教学分析:

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音乐的学习。所以,在本学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实施。

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艺术性: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

本学期在上课同时我要注意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教材中的律动和舞蹈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节奏甚至歌词,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编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教学措施:

1、一年级的新生,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正确的姿势。

2、在平时音乐训练的弱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使每位同学的每个技术动作都能非常到位。

3、利用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教学进度及时间分配:每周两节课。

教学辅导计划:在课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纠正,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各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有趣的声音世界》,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学唱歌曲《大于和小雨》,培养对声音的感受能力,模仿各种声音,进而能创造声音。

第二课:《我爱家乡,我爱祖国》通过听唱歌颂祖国国旗的歌曲,培养儿童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

第三课:《我们都是好朋友》激发和培养小朋友对音乐的乐趣通过音乐游戏开发小朋友的音乐感受力,培养小朋友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第四课:《音乐中的动物》通过游戏,模仿,歌唱,绘画等教学,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感知能力引发小朋友对动物的兴趣和喜爱。

第五课:《动画城》通过对歌词有节奏的朗读随音乐按节奏走步,分组做游戏,使小朋友在活动中感受对音乐的认识,通过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进一步熟悉打击乐器的演奏,启发小朋友对乐器的兴趣。

第六课:《迎新年》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通过唱歌,欣赏和音乐实践活动使小朋友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体验新春来临的欢快情绪。

第七课:复习考试人人参与歌表演。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2、聆听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3、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活动,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培养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能力和感受能力。

2、创编表演歌曲。

设计理念: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内蒙古,对蒙古族不是很了解,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就更不熟悉了。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感受、理解和体验蒙古族歌舞和蒙古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课堂上我以“到辽阔的草原”为主线,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表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演唱实践活动中通过集体舞等手段,逐步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学生做律动进教室。(学生根据乐曲情绪做扬鞭催马动作)

2、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

1、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乐曲太好听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是哪儿呢?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蒙古族人民歌舞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想法。(生自由发挥想象回答)

3、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蒙古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他们都非常热爱绿色的大草原和可爱的家乡。今天咱们就来学唱一首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展示大歌谱)

三、学唱新歌

1、播放歌曲。

2、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学唱简谱,注意音准。(小组合作学唱简谱)

4、教师用电子琴演奏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学生跟着琴声用“啊”来哼唱)

5、让学生自己填加歌词来演唱。

6、请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一遍,教师指出不足的地方,并给予鼓励。(演唱时要注意身体放松,咬字清晰,用活泼、愉快的心情来演唱)

7、师;同学们唱的好极了,老师为你们鼓掌,想再唱一遍吗?(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把歌曲唱的更动听)教师可以用碰铃给歌曲伴奏,活跃学生的演唱情绪。

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表演你们想试试吗?

四、编创活动

1、给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歌曲伴奏)

2、创编歌舞。(学生分小组进行创编舞蹈,发挥自己的`才能)

3、评比。评出最优美的动作,大家进行模仿学跳。

五、合作表演

1、师;同学们刚才发挥想象给歌曲进行了伴奏和伴舞,表现非常出色。下面就请出我们班的“小歌星”来演唱歌曲,我们进行合作表演。

2、教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

六、音乐游戏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比比谁的耳朵最好,模仿的最像。

2、多媒体播放汽车、轮船、动物、交通工具等发出的声音。(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来辨别,并说出是由什么物体或动物发出来的?模仿一下,看谁模仿的最像)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今天很荣幸跟你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上游玩,我看到了你们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你们给蒙古族儿童带去了欢乐、带去了幸福,有了你们,广阔的大草原将会更加美丽、欢腾、富有生机。

八、下课

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篇3

第五单元动画城

一、教学内容:

1、活动: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

欣赏:《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2、欣赏:《小机灵之歌》

3、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活动:唐僧骑马咚得咚

4、欣赏:《劳动回家转》

5、活动:猜一猜谁在敲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将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引向音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发展音乐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接触并了解国内外优秀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二)具体要求

1.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谣,随音乐按节奏走步,分组进行歌谣卡农、做游戏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学习音乐。

2.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演奏歌曲的前奏,进一步熟悉打击乐器的奏法,启发学生对打击乐器音色的兴趣。

3.学唱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小机灵之歌》第一段,培养自然大方的演唱习惯。

4.模拟不同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发展学生音乐表现力。

5.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声音,发展学生音乐想象力以及对声音的感受力。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1.图片:可粘贴的《西游记》人物头像或头饰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老妖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人物头像或头饰如白雪公主、万事通、瞌睡虫、开心果、糊涂虫、爱生气、害羞鬼、喷嚏精。《聪明的一休》人物头像或头饰如一休、西佑卫门、大将军等。《三只小猪》人物头像或头饰如老大、老二、老三、大灰狼、茅草房图、木房图、砖房图。

2.打击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双响筒。自制乐器如装沙或装豆子的`易拉罐、大张挂历纸、铁棍、几块木板、铁盆、玻璃瓶、塑料纸、碗碟等。

3.录音带或CD《我们才不怕大灰狼》《一个师傅仁徒弟》《小机灵之歌》《劳动回家转》 。

(二)文字、图片资料

1.《西游记》《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体》《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或片断、图册等。

2.《西游记》《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的故事及动画片的相关介绍。

(二)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本单元的难点:1.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 2.在借助动画片的画面和情节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同时,又不囿于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局限,启发学生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想象,把对音乐的兴趣集中在情感体验上来。

四、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教学目标:

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教学过程:

(一)念歌谣

1.教师请学生看教材插图,或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断,请学生说出动画片的片名。

2.请学生指出插图或动画片中的人物名称,教师板书或粘贴人物头像。

3.请学生仔细观看插图或动画片,说出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教师逐一总结。如学生说唐僧骑马、穿袈裟等,教师可总结并念童谣:

× × × × × × ×

唐僧骑马咚得咚

学生说孙悟空手拿金箍棒、抓耳挠腮、机灵活泼等,教师可总结并板书:

× × × × × ×

孙悟空跑得快

学生说猪八戒肩扛钉耙、长嘴大耳、动作迟钝等,教师总结并可板书:

× × × × × ×

猪八戒鼻子长

4.教师先拍手× × × ×,然后边拍手边按教材所给节奏念童谣。

5.教师边教童谣,边指着人物头像,提示学生。学生可两人一组,边念歌谣边对拍手掌,如下例:

节奏:× × × ×

歌谣:唐僧骑马

拍手:合右合左

6.教师与学生边拍手边接念童谣,如下例:

教师:× × × ×学生:× × ×

唐僧骑马咚得咚,

(二)模仿

1.看动画片或插图,启发学生模仿五个角色的形态。

2.模仿白龙马的蹄声。

启发学生发现《西游记》里的另一个角色:白龙马,发挥想象,模仿马蹄声。

3.念歌谣,请少数学生表演动作。

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妖怪、白龙马,一边念歌谣,一边表演动作。

(三)听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先完整地听赏一遍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2.教师简单介绍歌词内容。启发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在什么地方有较大变化?例如,注意听情绪有无变化,音区的高与低。歌曲前8个小节情绪较平和,第9小节开始情绪稍微激动一些。

3.复听音乐,学生随音乐情绪的变化自编动作表演。

五、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

2.学生能否有节奏地朗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3.学生能否对《一个师傅仨徒弟》两段情绪的差别作出反应。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

教学目标:

l.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奏。

2.练习山谷回声(词语卡农)。

教学过程:

(一)听赏《劳动回家转》

1。初听歌曲《劳动回家转》。歌曲描写了七个小矮人从矿井劳动完之后回家的情景。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小矮人劳动一天是满载而归,还是空手而返?

2.教师提问,一上课同学们就回到教室,同学们是怎么知道开始上课了。学生回答,上课铃响了。教师继续启发学生,火车开了,有什么声音?“发出‘呜——”的汽笛声;军人齐步走,听什么信号?“一二一”的口令;运动员比赛,听裁判的鸣枪声;门铃响了,有人来了等等。

生活中许多声音就是信号,传递消息,给我们提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

七个小矮人劳动的矿井里,他们用什么声音做信号呢?

3.复听《劳动回家转》

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七个小矮人劳动的矿井里,他们用什么声音做信号提醒大家劳动结束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歌曲前奏部分由慢到快的敲铁声:

4.敲打击乐器

清学生思考,怎样用学过的打击乐器模仿劳动结束的节奏。例如;

三角铁:

4个四分音符敲4下三角铁,十六分音符则用小金属棒在三角铁的两条对边滚奏。

5.第三次听音乐,回答问题

这首歌曲为什么是《劳动回家转》而不是《劳动歌》?除了敲铁声,歌曲中还有哪些声音告诉我们劳动结束了?

例如,小矮人吹口哨的`声音。人们常在轻松愉快时,吹口哨。

例如,歌曲结束时,小矮人歌声越来越弱,表明小矮人在行走的路途中,而且越走越远,歌声渐渐消失。介绍了歌曲背景的移动和变化。

再如,歌曲开始一声声“嗨嗬”再接一声声“嗨嗬”,仿佛小矮人行进在山谷中,高亢的呼喊声在山谷回荡,给人以开阔深远的环境联想。

(二)词组卡农

1.山谷回声

听《劳动回家转》,说说山谷回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一个声音还没完,第二个同样的声音又传来,第二个声音还没完,第三个声音又传来。

请学生模仿歌曲,用“嗨嗬”一词,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练习,营造山谷回声的效果。例如:

学生A:嗨嗬————————————————————————————

学生B:嗨嗬——————————————————————

学生C:嗨嗬————————————————

2.用学过的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进行二声部卡农。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或歌谣,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简单的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例如:

(三)听音乐,走步

1.认识小矮人

请学生介绍七个小矮人的名字: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瞌睡虫、开心果、糊涂虫、爱生气。

2.带着表情做动作

根据教材提供的插图,请学生各做一个劳动动作。例如,有挑担的、扛锄头的、推车的、抬筐的、铲矿的等。

跟着音乐,边做动作边列队齐步走。

(四)分组表演

请两组学生表演,一组用打击乐器敲前奏,一组演小矮人,注意在音乐渐弱时,慢慢回到各自的座位。

教学评价:

l.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击前奏时,节奏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练习词语卡农。

3.学生表演时是否能准确地踏在节拍点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