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多美网

2025-10-24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活着》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 篇1

这一天,我在一个小杂货铺里闲逛,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很破旧的小故事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名字很快抓住了我的眼球,叫做《疼一生也要活着》。作者是中国作家张铭跃老师。

出于好奇,我将这本书取下来,轻轻翻启,读了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我看完了这个小故事,内心久久地激荡着,无法平静下来。短短的几页纸,构成了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啊!

这是一件真事:在20xx年12月9日,豫西新安县的老山深处,背着干柴回家的一位妇女刘三娃看见了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坡着没穿鞋的左脚,正十分艰难地往山顶处爬去。刘三娃走过去看了看,发现女孩子的左脚已经坏死了,这只脚比常人的脚足足大了两倍不止,而且有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伤口,十分骇人的模样。女孩儿是天生脚裂,被人丢到这老山来的。刘三娃什么也没说,背起孩子回家了。从此以后,女孩有了新家,有了自己的父母,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多多!

为了医治多多的脚,刘三娃夫妇向邻里借了180多元钱,可是,光是多多的手术治疗费用,就得要8000块!这对一户没出过深山的老夫妻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可是,坚强善良的刘三娃没有被这数字吓倒,她将多多交给自己的丈夫,作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出山乞讨!20xx年4月4日,刘三娃的乞讨生涯开始了,她跪在地上,双手作揖,不停地朝地上磕头,地上还摆着多多的病情照,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我娃疼,我娃疼……”

刘三娃在外乞讨,多多却开始在家拼命地干活,洗衣、做饭,样样不耽误。大家都以为多多的脚吃了镇痛药不疼了,谁知道……

一天晚上,多多的爹——马疙瘩路过孩子的房间,听到屋子里有一种很奇怪的响声,一阵接着一阵,令人害怕。他忽然想到了什么,打着手电摸索着进屋,一看,果然是多多在啃床帮,多多横趴在床上,那只脚在空中猛烈抖动着,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疼痛,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的疼痛!马疙瘩蹲在地上,像头牛似的哭了起来……

几年后,刘三娃带着辛辛苦苦讨来的钱,带着苦命的多多到骨科医院治脚,当医生看见这只左脚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只脚,已经肿裂肥胀,比正常脚大了足足四倍,腿已经变细变色,那种惨烈无比的痛楚早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多多却大声说着:“叔叔,求你别吓我娘!我一点也不疼!”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全都愣成了比多多还小的孩子……

读完整个故事,我的心仿佛被谁狠狠地击打着,感到无比难受和辛酸。对于文中仅仅只有七岁左右的多多,我充满了对她的同情和敬佩。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啊,本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本应该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但是,病痛的折磨和利爪让她小小的'心不得不迅速地成长起来,其实,在她的心里,早已经知道死比疼要好受得多,但是,这一次,为了自己的好爹娘,她决定活下来,坚强地活下来,疼一生也要活下来!

故事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片段:马疙瘩在多多屋子里找到了一包止疼药,一百多片,多多一片也没吃,包得好好的,藏得死死的。马疙瘩吼她:“为什么不吃药?”多多说着:“爹,这药几十块呢,我……我想卖了给爹买件衣服,您看您的衣服都没办法补了……”这是何等的爱意!一个只有七岁的女孩,却能够把所有的痛苦都承担在自己小小的心底,也要报答养父母。而我们,这些自称是祖国的花朵的我们,又有谁能把自己的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就连平时为父母端一杯水都推推拖拖的我们,是不是该从多多身上看到什么?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心地善良的刘三娃也是值得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赞美的对象。她没有丰富的学识和富贵的钱财,她有的,只是一颗让上天都感动的善心、诚心,她把捡来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心头宝,费尽心思让孩子能够上学,为了孩子的病而不顾一切去沿街乞讨……一个柔弱的女人,就靠着一颗心、一双手而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爱的奇迹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无言,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自己的母亲?

今天鼓起勇气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并从中得到启迪,更加感恩自己身边的一切。

读《活着》有感 篇2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觉得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人更加真实的领悟什么叫做坚强的生命,或者说一个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苦难。同时也引导每一个读者去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本书,看哭了整个下午,为人物的相亲相爱所感动,又被故事情节的曲折所折磨,可是我却会有一种很强烈地想读下去的欲望,越是悲惨,越想去看到一点希望。于我而言,看完了活着,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先是无限悲哀,悲哀过后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内心起伏。福贵总是带着对生活的渴望,努力生活下去。虽然和他一起生活过的所有亲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但面对这样的打击,他还是挺了过去,很让我动容。在福贵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苦难的无限承受力。我感受到的是活着这件事本身的不容易。活着远比死了困难得多。一个人能够随意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和生活本身赋予个人的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因为种种活下去的困难,我们就不活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深信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教人向善的。余华的这部《活着》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它向我们传递的是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人的一种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美好。对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里也一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俗语。而余华在这部作品里面更是具体形象地用各种各样的事件向我们阐释了这句话。家珍得病走了、有庆输血过度走了、凤霞走了,就连苦根都离开了。生命中的亲人一个个逝去了,生活一次次地打击着福贵,可他没有妥协,没有失去生的希望。这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撼,我们不得不去思索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福贵的一生的话,他这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余华在这里用第一人称去叙述整个故事,福贵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由他自己的口讲出,让读者读来一方面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也容易拉近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亲历现场,直面这场残忍,读者的阅读体验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我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福贵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仍然和它的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至今都印象深刻。余华在书中写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我觉得这段话很有价值,至少会给很多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一些触动和安慰吧。这句话提醒我们思考人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上学的时候努力学习,为的是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在这求学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一个朋友因为生病而离开,一些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压力过大不堪重负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的那些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轻生的同学们,看到了这本书或者这句话会不会有一丝丝的触动呢?

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了一些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暂时的苦难而失去生的希望和勇气。在我每次心灰意冷,甚至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想一想福贵。

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力量吧。它赋予人活下去的勇气,不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让人心平气和地去承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苦难。而我们在承受了苦难之后,一定会从中汲取养分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活着》有感 篇3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感到了生命的伟大,读懂了活着的不易。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能活着是一种幸福。书中讲诉了福贵经历了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饱经风霜,经历了各种生离死别,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留下一份对生命的沉重敬仰。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阔少爷,可是年轻不懂事,贪玩,爱赌爱嫖,被龙二设局骗光家产。败光家产后,妻子仍旧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奋发图强。谁知给生病的母亲抓药而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最后被共产党活俘,最后得钱回家。可是母亲没钱治病死了,唯一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被活活抽光了血死亡。当知道了县长是他的战友春生,想报仇都没有办法。他的女儿也因为生产而死在了同一个医院。女婿也因为工伤而死。本来想和孙子苦根相依为命,可是孙子却因为吃豆子被活活撑死。

当我读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岁月的无声叹息,一种历史的印证。中国过去六十年代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发生在福贵身上,也许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缺衣少食,为了活命,为了挣一口饭吃而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但我懂得了活着的不易。

福贵为生病的母亲抓药却被无故抓去当壮丁,母亲无药病死,年幼的儿子又被活活抽光了血而死,女儿生产而死,女婿也因工伤而死,老婆家珍也过度操劳,没钱治病而死,孙子吃豆子被活活撑死,一切又一切的打击接踵而来,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叙述者血淋淋的轻描淡写,可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个家庭像福贵一般,又有多少条生命因此而逝去。活着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吧。

当好运来临的时候,我们微笑着坦然面对。当厄运来临时,我们也许会黯然神伤,但或许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悲剧总是出其不意,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但这就是活着的真谛吧。

有时我也会感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福贵被龙二设局骗光家产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扛换好的铜钱还债,让他明白钱来得不易。“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的老母亲这么说。亲情陪伴在他身边,就像是他身后的大山一般,支撑着他。只是命运待他如此不公,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没药治病死了。活着,一半是亲情支撑着他,福贵也因此下定决心开始改变。

福贵的爱情令人羡慕,家珍不论贫穷富贵始终陪伴着他。人们常能够说:“患难见真情。”我想这样的爱情也给福贵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吧。家珍当初大着肚子求福贵回家,不要再赌博,可是福贵对她拳打脚踢,没有丝毫怜惜之情。家珍一个人捂着肚子里他的儿子有庆,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随着狗吠声,呜呜的哭着回家。在福贵输光了家产的时候,家珍只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这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当家珍被他父亲接走又回来时,福贵心里才开始学会心疼孩子和家珍。家珍脱下漂亮的.衣服换上粗布衣服,和他一起干农活,没有丝毫抱怨。在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家珍得了软骨病,但是仍然坚持去田里干活就算走不了只能躺在床上,她也坚持为孩子和福贵缝补衣服,丝毫不会闲着。

福贵与战友春生出生入死,一起经历了枪林弹雨,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生死之交。富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孙子苦根陪他经历了很多苦难的生活,可最后一个又一个相继离去。

亲情,友情,爱情,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人生就是让你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直面一次又一次死亡,但是仍旧不愿放弃活着的希望。就像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因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全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活着是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死亡认输。

活着,就是对死亡的一种抗争,一种沉默而最有力的打击,一种不服输的信念。

小说的结尾让我难忘,孤零零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消失,留下叙述者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想女人召唤者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者读者。”

读《活着》有感 篇4

几易居住的地方,《活着》这本书始终带在我身边。至于原因,我想一本书之于一个人的意义,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活着》是一部小说,有十二万多字。书名叫做《活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写着关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的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彻底的赌中,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徐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也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这次家庭的重大变故就成了福贵人生的一次分水岭。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心灵荒芜、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而经历重重苦难后的他开始关心女儿凤霞,也开始关心妻子家珍因辛劳而倍受损坏的身体。甚至也开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担。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因为他从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同情。此后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生产时输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软骨病再无奈的凄然中死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惨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压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因饿后贪食,竟被撑死;他先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外孙。最后陪在年迈的福贵身边的,是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黄牛。然而这是他的命运,我想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是一种极致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命运会对一个人如此残忍。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命运是多么的难以捉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伸出无形的手将你我抛入深渊。当然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当好运光顾,我们常常手舞足蹈,顾盼生辉。当厄运降临,我们用血泪控诉,我们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愤怒地咒骂命运。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命运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你肯定追问过一个人究竟和自己的命运可以怎样的相处。比如《活着》当中福贵在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儿子、妻子、女儿甚至外孙在他生命中相继离开他却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它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活着》的最后,也让我们相信了福贵与那头老牛相依为命,是幸福的,那是经过漫长的苦难之后换来的片刻的宁静。你也许会问,小说《活着》传达的对命运的忍耐是不是屈从命运,任由命运摆布。其实不是,很多时候,厄运之手并不强大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奋起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可是有的时候命运不只是只跟我们开玩笑,他面目狰狞强大到无可抗拒,比如说死亡,比如说福贵所面对的。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心灵的忍耐,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因为忍耐绝望时不存在的。所以活着的意义在于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死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福贵在命运一次次地致命打几下坚韧地活着,最后走向了平静地幸福。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在悲观厌世中抱怨着命运,也折磨着自己。他们终究没有走出自己铸造的牢笼,和命运相互仇视了一生。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职业,在今后几十年的人生里,我要与教师这个职业相守,这何尝不是一种命运,起初我是抱怨的,我无法想象几十年周而复始,庸庸碌碌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其中的琐碎和无聊会把人生的美好怎样的消磨殆尽。大概很多人应该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么我就这样在抱怨中和我的命运仇视一生吗?

和自己的命运做朋友,用智慧和坚忍享受命运的安排,我想这也是小说《活着》想告诉我们的吧。我也相信当一个人想通了自己和命运的关系时,他的真正人生也就开始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