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研究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报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多人都姓王,他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一万年前是家!”有几次在家里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历史文化,很值得你去研究哦!”于是,我开始了对王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来了解王姓的来源与王姓的历史名人。
2、 通过历史教科书、报刊来进一步了解王姓人口的数量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王氏的来源:王氏出自“姬”姓。公年前225年被秦氏所灭,其子孙四散,因为是王者之后,所以被称为“王家”,也就是现在的“王氏”。
2.历史上的王姓名人:有王羲之、王维、王安石、王献之、王通、王世贞、王之涣、王昌龄、王涵……
3.王姓人口数量:经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信息,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数总数的7.25%。
四、结论:
王姓来源复杂,派别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即多以爵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为姓,也有不少人是赐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相传周灵王姬泄心,太子晋曾对其直谏,触怒龙颜而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属山西)、琅邪(今属山东胶南县一带)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子,因此人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了。
研究报告 篇2
“闯红灯”是一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在十字路口,有很多人都会闯红灯。我最近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就是我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对象和问题
我调查了三个人,一个是急性子的妈妈,一个是老实的爸爸,还有一个是温柔的姐姐。她刚从长沙工作回来。
我准备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你闯过红灯吗?
第二个:你为什么闯红灯?
第三个:你闯红灯后是什么感受?
第四个:你知道红灯的害处吗?
每个问题的回答
妈妈对问题的回答:妈妈说只闯过三次红灯,而且闯红灯的时间都是晚上九十点钟左右。而且都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妈是一个急性子,看到没有车辆经过就着急地闯了红灯。
爸爸对问题的回答:爸爸说他没有闯过红灯,基本上很守交通规则,不会违反。
姐姐对问题的回答:姐姐跟爸爸一样,也很守交通规则,但是姐姐有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有时过马路的时候也是这样。这样很不安全。
二、我的结论和建议
我觉得:“闯红灯”这种行为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和素质。
我有两条建议:
1、尽量延长行人绿灯的时间。
2、如果是第一次闯红灯,只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屡教不改,学生处罚10个青蛙跳,成年人罚10元钱和10个青蛙跳;老年人就进行教育和处罚两次不能坐公交车。
希望人人都不要闯红灯,因为一秒钟的车祸,会毁掉一辈子的幸福。
研究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这几年来,我们班的近视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同学近视了也不戴眼镜,有的同学连自己有没有近视也不清楚。我想,怎么才小学就有这么多的近视呢?
二、调查方法
1、上网了解近年来小学生的近视率。
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近视原因。
3、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我班大致近视人数。
4、怎样更好地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班现有近视人数大约20人左右。全国近视人数接近4亿。小学生中有22.1%的近视率,初中有55.8%,高中有70.3%,大学生的近视比例高达80%。小学生的年级越高,近视不断增加。大多数同学用眼不卫生是导致近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四、分析讨论 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同学的眼睛过度疲劳,导致近视产生,还有一大部分同学是因为玩电脑、看电视过久,同时不注意休息而引起的。另外,遗传和环境也是近视产生的因素之一。
五、建议和措施
1、希望大家注意休息,增加睡眠。
2、课间时要多休息,做一些远眺的动作。
3、认真做眼保健操。
4、患了近视后,要尽快诊治。
5、少看电视、电脑,多多看看大自然的绿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家一定要重视近视问题。好好保护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五彩缤纷。
研究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省委、X政府做出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决策,提出要力争早日把西安建成开放包容、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游、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X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到2020年西安市要建成为人口规模1000万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不难预料,在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承载力问题会成为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以相对脆弱的生态承载力容纳既定的人口数量目标,实现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生态足迹理论与城市人口规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人口——资源评估预警机制,为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区域适度人口规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贵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适度人口规模,而对作为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这一理论研究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适度人口规模,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本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在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探讨其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机制,以实现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况
3. 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4. 西安市201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度量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实际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间的差距,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这些年来,由于这一理论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运用则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来实现的。即:用生态足迹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态承载力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生物物理量的供给,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盈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说明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
生态足迹(生态资源需求)为:EF=N×ef=N× ∑rjAi= N ∑(ci/pi)式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公顷);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rj为均衡因子,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人均生态足迹); P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公斤/公顷), 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生态承载力(生态资源供给)为:EC=N× (ec)=N×aj×rj×yj,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公顷);ec为人均生态资源供给(公顷/人);N为人口数;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盈余,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赤字。
2.西安市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依秦岭。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
积1066平方公里。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2)社会概况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础设施优厚,交通条件发达,通讯便利,经济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数806.93万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依据2014年西安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西安市2013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别建立2013年西安市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和化石能源账户(表1、表2),再根据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按生态生产性面积类型进行汇总,求出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和本地生态承载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产力选用WWF组织1999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由于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面积最新数据难以获得,而且考虑到这些数据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生态承载力数据采用《2011-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中2010年统计值。
生态足迹的供给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即资源的有效供给。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建议,应留出1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这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